鹏举鄂州:驻节武昌时期的岳飞
屯兵鄂州七年的岳飞闻讯出兵,挥师逆袭,大举北伐,这就是岳家军在郾城、颖昌等战役中大展神威连败金军却又因十二道金牌功亏一篑的绍兴十年北伐。 归根结底,正如本文开头所介绍的“鄂州”与“武昌”地名的逆转一样,南宋军队的服务对象其实也在朝廷与岳飞之间发生了逆转:朝廷要的并不是一支服务国家的军队,而是服务赵家一己之私的私兵,而岳飞在鄂州编练的岳家军,才是矢志北伐,收复旧都,打过黄河,直捣黄龙府的南宋军队。 岳飞、岳家军乃至南宋王朝的悲惨命运,正是根植于帝制时代的这种悖逆之中。揭开岳飞初葬之谜
作为罪臣的岳飞,是被秘密埋葬的。二十一年后,岳飞得到平反,诏书命以一品改葬,但岳飞初葬在何处,却因记载不明,成了千古之谜。新发现的信息见于《中兴礼书》,这部历尽坎坷的古籍,准确地记载了岳飞初葬地址。宋高宗为什么要杀岳飞?
岳飞空欢喜一场,不但没能接管淮西军,还眼看着数万淮西军叛逃伪齐,给将来北伐平添变数,盛怒之下请求辞职,没等赵构批准就避居庐山,为母亲守孝,赵构派岳飞的幕僚、部将前往苦劝,岳飞才回军视事。 赵构将岳飞此举视为“要君”,虽然为了对敌金人,对岳飞仍用好话抚慰,但同时也以宋太祖“犯吾法者,唯有剑耳”的话来加以警告。可以说,岳飞如此有个性的行为大大地得罪了赵构,令其对岳飞萌生了杀心。日后秦桧给岳飞罗织的罪名,第一条就是“日谋引去,以就安闲”,指的就是这件事,可见赵构对此何等地耿耿于怀。蒙曼谈大众史学:岳飞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是听故事听来的
我觉得我们史学工作者要保持这样一种史学良心——我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讲历史的时候,尽可能地反映历史的真实性、客观性,而不是每个人都代入上帝视角,都做事后诸葛亮,或者都做过多的道德评判。十年霜刃未曾试,世遇不平匣中鸣——《中国刀剑史》中的刀剑与民族精神
尤其是在宋代、明末这些外敌环伺、国家动荡、局势危急的时刻,爱国将领和仁人志士更是将这种感情倾注于刀剑之上,岳飞的《宝刀歌书赠吴将军南行》里写道: “使君试此刀,能令四海烽尘消,万姓鼓舞歌唐尧”,将天下安宁、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理想寄托在宝刀上赠予好友,祝祷他在南方战场上克敌制胜,还天下太平,这种“用战争消灭战争”的思想被历代志士继承下来,每每在国家危难之时激励他们挺身而出。襄阳之围: 一座城和一个王朝的最后时光
为了争夺铁打的襄阳,白起、孙坚、关羽、岳飞、李自成、张献忠等风云人物都曾在此鏖战——据统计,自古至今,发生在襄阳的战事多达170余起。而南宋末年的六载围城,正可谓:更能消几番风雨,最可惜一片江山…… (本文首发于2020年6月11日《南方周末》)史上春节⑤ | 岳飞家的廿九
宋史大家邓广铭先生得出的结论是:“岳飞父子和张宪的冤狱,完全是由秦桧矫诏所造成的”,“名为诏狱,非实诏旨”最能反映出秦桧制造岳飞父子及张宪这次冤案的真实情况。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宋徽宗北狩之路
靖康之难时,宋徽宗赵佶一行从汴京到五国头城一共走了约5000里的路,跨越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回首这段近900年前的往事,非为一家一姓哀悼,而是通过这条“北狩之路”去感受遭遇大难时人性的高贵与卑劣、文明遭受涂炭时的愤懑与痛惜。跟随文章走完这一路,我们会更好地理解岳飞式的英雄的信念、南宋末年虽死犹生式的抵抗。满江红
【火炬传递】泰州:那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
泰州是我见到的第一个把自己城市出产的名人和火炬接力联系在一起的地方,泰州著名的“二兰”——梅 兰芳和春兰集团,显然也和岳飞、齐白石、范仲淹一样,是他们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