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复旦将进行一场“大手术”式的改革
他们说你这么一改的话,我们老师吃饭都成问题了。我说我们首先回答一个问题,复旦大学究竟是谁的大学?大学究竟是老师的大学,还是人民的大学?这个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大学不能为了满足老师的工作量,就决定它的办学方向,这个是错的。 复旦学生天然的松弛感,深深刻画在学校的文化里。所谓松弛感是什么?就是精神和思维上不把自己框在一个笼子里面,这也印证了复旦民间的校训“自由而无用”。跳出牢笼,跳出框架,是思想上的松弛感。范旭仑丨钱锺书考国立清华大学,数学究竟考了多少分?
钱锺书自称数学考了15分,被“破格”录取,但查该年清华大学的录取标准,在国文和英文成绩达标的情况下,数学考5分以上,就可以被录取,不用“破格”。如果“破格”属实,那钱锺书的数学成绩,当在5分以下,而不是其自称的15分。大学究竟应该怎么上?
今年以来,人们对于大学生的关注形成了众多热点:“小镇做题家”“绩点为王”“二本学生”……这些被广泛讨论的话题,揭开了此前少为人关注的当下大学生共同的困惑。这些困惑,一方面考验着个人的自主意识,另一方面,也是对社会和大学教育的追问:当下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年轻人?大学教育是否回应了社会需求? 多年来,教育家、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持续思考大学教育及改革。在他看来,大学生应该怎样度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应当达到怎样的目的,是他直到老年之后,才思考出答案的问题。“如果他们真正明白了上大学的根本意义,将不仅使他们在大学过得非常充实,而且还可以为他们日后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首发于2020年10月22日《南方周末》)莫里哀喜剧《女学究》的批判与捍卫
深夜长辈入睡后,两个女儿为各自的爱情观争执起来。中小学规模多大好?校长能叫出每位老师的名字吗?
中小学究竟多大规模比较好呢?从秀才到学究
作为文献整理研究者,不必为自己时不时蠢动的文艺的心感到羞惭。“秀才”与“学究”的千古难题
自近代讨论废科举以来,以八股文为主的考试方式是否选拔出了好的人才,一直存在争议。这确实是个一言难尽的问题。究竟培养和选拔“秀才”还是“学究”,是个千古未能解决的大问题。我们的大学究竟还缺少什么
回到一楼,看着大厅角落的叶企孙铜像,老校友说,原本要将老师的铜像放到馆外的大空间,可是没有得到允许。我才猛然察觉,先前海报左上角有一若隐若现的人像,那是中年时的叶企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