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悟空从哪里来?从胡人石盘陀,到杂取种种猴,合成这一只
猴子好色抢女人这个问题,过去的学者基本还只能依据文献谈,后来又多了一个材料。就是在四川新津,发现了一些汉代的石棺,棺材上的雕刻就有猿猴抢女人,后面人在追赶的画面。可以推想,当地这种传说应该是非常流行。 孙悟空这只猿猴,就是人的心神,开始是放纵的,上天下地,谁也管不了,但最后紧箍咒来了,“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这只心猿就被驯服了,再也没有别的想法了,这就是孟子的“求放心”的隐喻。 -
犹太人向左,以色列向右:从知识分子幼稚病到游民心态
中国思想家孟子说过,“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这同样能解释为何新移民群体多“游民心态”,而本土民族或扎根几代人的旧移民,往往倾向保守主义。 -
滕国:孟子的试验田
在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面前,孟子的仁政,如此缓慢,如此迂回,如此不合时宜。孟子在世时只有一个知音,这个知音就是滕文公。 假使当时有国际观察家的话,他们一定会惊讶地发现,当齐、楚这样的大国都在日夜谋求兵强马壮时,滕国这个方圆百里的小国,却从上到下都在讲仁政。 -
不负启蒙:忆徐北文先生
比起徐先生经历的坎坷,我们这代人走过的多是坦途。但人生总免不了磕绊,也有歧路徘徊的时候,手足无措,怀疑自己,困顿中常想起先生用粉笔在黑板上淡淡书写《孟子》的场景。 -
天将降大任,“斯人”从何来?异文与断句:习惯势力如何塑造集体记忆丨快评
根本原因是一致的,还是在于高频词“斯人”对低频词“是人”的替代效应,习惯势力的影响能影响这么长时间、这么大面积,令人叹服。 -
男子进女厕救人也不妥? 看似胡搅蛮缠, 实则过度精明
“嫂溺,则援之以手乎?”堪称千年之问,面对嫂子掉入水中要不要救的问题,孟子答以“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本文首发于2022年9月8日《南方周末》) -
古代与现代
我们只能在古代人的肩膀之上继续发展我们的了解与理解。我们一辈子应该非常感激他们,我们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所以我们是他们的”债务人”,我们该还给他们什么呢?因此我们有权利发展我们先祖优秀的观点。西欧直到上世纪才慢慢开始打开“人”这个概念,允许“女的”钻进去。如果孔子、孟子今天还在的话,他们会同意吗?我估计他们会。 (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30日《南方周末》) -
孟子论克服时间偏好:稳定的共同体、恒产是文明的前提
小共同体,都是世世代代一起生活和博弈的人,因此博弈的时间线非常长,人们会考虑很长远的未来关系等制约条件,因此会克服时间偏好,不会像很多流民陌生人社会那样去作恶,爽一把就跑。 (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30日《南方周末》) -
“数罟不入洿池”:孟子论森林使用权的习惯法
对于山泽森林的使用,孟子主张尊重古老的习惯法,我们熟知的那一段“数罟不入洿池”和“斧斤以时入山林”其实就是在描述周代社会对山泽森林资源使用的不成文习惯法。 (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2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