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人数大降,源于婚育观念巨变丨快评
结婚人数大幅度下降,适婚人口减少只是一部分原因,婚育观念转变也是重要原因。维护积极的婚育行为,逐渐破除男女对立,重建权责对等、共同付出的婚育家庭观念,才有望提升结婚率和生育率。连续6年没过上完整的春节丨记者过年
我特别能理解生育意愿不强的年轻人。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抚养孩子的理解、抚养孩子的模式与我们的父辈完全不同,仅仅抚养孩子耗费的时间、精力,与父辈相比就是几何级的增长。“家庭婚姻产业”受到严重挑战:价值观问题只能价值观解决丨快评
婚育率低迷很棘手,不好解决。不可能通过不让年轻男性玩纸片人的方式或不让年轻人养宠物的方式来提振婚育率。价值观问题只能价值观解决。如何以公平正义的方式来治理男女对立,重构男女双方权利责任对等平衡、指向长期主义的制度与价值观,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真问题。不得询问女性求职者婚育状况,云南就业平权再进一步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已于2023年1月1日开始实施,其中明文规定不得询问应聘者婚育状况。但目前,除北京和云南外,暂无其他省份的地方法规吸纳这一条款。 “招录女性确实要企业替社会承担一些生育成本。”高蕾说,这可能导致女性更加难以进入职场,“如果只是一味地给企业增加责任的话,性别歧视问题解决不了。”七夕有感:不婚不育,个人自由还是社会问题?丨快评
结婚生子与否,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不婚不育是个人权利。这诚然是对的。如果一个社会,不结婚生子的只是极少数,他们也不试图把自己的选择美化为一种更高更好的价值观,也不至于影响社会的存续,那不结婚生子就不是一个社会问题。但如果一个社会,不结婚生子的数目与比例持续上升,达到了一个临界点,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存续,那不结婚生子就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全国政协委员蒋胜男:保护农村女性土地权益,从完善法律开始
农村的乡规民约通常以男性为户主,以女性未来可能因为婚育而离开家庭的前提,制造女性权利的边缘化,造成了妇女普遍无地、少地以及失地。 在法律不完善的时候,村规民约很难被打破,法院没有相关法律依据,只能让位于村民自治。蒋胜男建议,明确规定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新司法解释确立两条彩礼返还规则,“共同生活”或实质恢复事实婚姻 ?丨快评
最高法负责人对此的解释是:共同生活的事实一方面承载着给付彩礼一方的重要目的,另一方面会对女性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曾经有过妊娠经历或生育子女等情况。总之,两条彩礼返还规则或彩礼保留规则,具体怎么影响男女婚育意愿,需要长期观察与研判。初婚就奖1000元:浙江常山鼓励婚育试验引争议
常山县民政局工作人员回复南方周末记者,由于初婚补贴政策发布后民众反映意见较多,目前暂时不对外进行政策说明,但这个补贴政策会按照实施细则要求继续推进执行。 常山县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2022年,全年办理结婚登记数从2184对连续下降至1208对,降幅达到44.7%。从人口结构上看,处于生育旺盛期的18-34岁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8.2%。 “要趁着传统的婚育观念还在,找到合理的政策路径支持和鼓励结婚。从更宏观的层面上,通过改善经济环境、减少企业对女性的歧视,增加年轻人对未来稳定性的预期,从而营造一个生育友好型的社会。”提议发行人口国债,全国政协委员熊水龙的促生育“奇招”
“按照全国年出生人口1000-1200万的理想规模,我建议近五年内每年发行人口特别国债额度为5000亿元。募集资金直接补贴婚育家庭,将直接用于消费。” “现在深圳市拟给婚育家庭补贴,攀枝花也有类似政策。不过总体看来,这些补贴水平偏低,对适龄人口的婚育意愿影响非常有限。”全职三孩爸爸邓可:过去十年,对生育政策带来的变化感受最明显|我这十年
《职场人婚育生活状态洞察报告》显示,北上深等城市男性愿意当全职爸爸的占比为37.76%。 (本文首发于2022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