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标准要加严?环境部:正研究,跳一跳能够着
“既不盲目跟风国际最严水平,也不一味追求改善速度,更不会搞大气污染治理‘休克疗法’。”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李天威说,“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蹄疾步稳,让地方跳一跳够得着,达标所需的资金、技术、方法手段循序渐进能跟上。”跨年“霾”伏,“大气污染防治没有捷径”
湖南岳阳、江西萍乡、安徽淮北、山东泰安等地的景区,都取消了跨年夜的烟花表演,原因与上海迪士尼相同——空气重污染预警。 “我们还需要做什么,有什么妙招能一下子把污染降下来?”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冯银厂在多个城市调研时常被问到这种问题,“但大气污染防治没有捷径,更没有灵丹妙药。” 2023年12月,《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面世,一大特点是更加兼顾空气质量改善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扶持招商引资企业?四川通江指定集中熏肉点,是什么来历
“熏制限于在该公司购买的肉制品。”通江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就这一表述致歉,称经与企业协商,面向社会开放。 指定集中熏制点是当地招商引资企业。“(巴山牧业)这个企业对地方经济发展作出卓越贡献,我们也想扶持下本地的企业。” 专家认为,家庭式、小规模、小作坊的熏制腊肉不会对环境造成太大影响,但工业化、规模化熏制对大气污染防治的影响有待重视。今秋的北方,为何又热又霾?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成效还不稳固,总体上来说,目前还未摆脱气象影响型。 据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方翀解读,一般来说,10月中下旬已进入冷空气活跃期,但2023年冷空气明显偏弱,气温显著偏高。目前,共有237个国家级气象站破10月下旬最高气温历史极值,情况罕见。蓝天归来的北京答卷
北京“为全球其他城市,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联合国环境署这样提到。 国内专家分享了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过去十年空气治理的经验。台下来自亚洲各国的观众表示“一方面能保持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大气治理也这么快取得成效,非常羡慕”。 2023年开年以来,北京空气质量出现反弹。“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仍未改变,仍需久久为功。” (本文首发于2023年6月8日《南方周末》)专访广东省发改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长吴道闻:“稳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
虽然煤电传统上被人们认为“不够绿色”,但在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时,仍需要充分发挥煤电的调节和兜底保障作用。配建一定规模的清洁高效煤电,对保障能源安全、实现能源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更好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 研究制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加强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固体废物、畜禽污染等的协同控制,探索构建协同控制框架体系。积极推动将石化行业碳排放评价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达成“双碳”目标不能靠一味压减排放,还需要攻关绿色低碳技术。秋冬季如何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环境部答南周
“十四五”以来,部分地区上马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冲动比较强烈,影响了“双碳”目标的实现和区域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 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成为多个部门、地方政府屡次强调的重点内容,甚至被列入政治监督,也成为秋冬大气污染攻坚重点任务之首。噪声法25年首修:每年两百万件投诉,“安静权”需获保障
自1996年制定以来,噪声法与现代生活已有不少脱节,此次修订变动较大。原法条款为64条,仅保留2条,修改48条,删除14条,新增34条。 修订草案中,广场舞、轨道交通等“新事物”和移动源、农村噪声都被纳入监管。 虽然投诉率高,但与触目惊心的水污染,或是动辄上头条的大气污染相比,人们潜意识里将噪声污染视作小问题,常常是“忍忍就过去了”。可研究显示,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下不仅伤害听力,也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诱发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病症。世卫组织还曾发布过噪声风险指南。 (本文首发于2021年9月16日《南方周末》)快评|农民割麦子得喷水降尘?基层要改作风,考核也要更科学
治理大气污染,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层层压到基层。为了避免被“一票否决”,基层官员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要杜绝“不严不实”的工作作风,还需要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从源头治理真正的污染源,减少污染。备战碳中和丨三藏科技童甫:大气污染监测数字化,激活企业自发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