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复旦将进行一场“大手术”式的改革
他们说你这么一改的话,我们老师吃饭都成问题了。我说我们首先回答一个问题,复旦大学究竟是谁的大学?大学究竟是老师的大学,还是人民的大学?这个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大学不能为了满足老师的工作量,就决定它的办学方向,这个是错的。 复旦学生天然的松弛感,深深刻画在学校的文化里。所谓松弛感是什么?就是精神和思维上不把自己框在一个笼子里面,这也印证了复旦民间的校训“自由而无用”。跳出牢笼,跳出框架,是思想上的松弛感。复旦博士后被控抄袭:公开处理结果让学术不端者无立足之地丨快评
这起事件显示,学界的不肖之徒在“发表C刊,名利双收”的驱动下总能兵行险着大搞学术不端,学术共同体的自我净化面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难题。就此次抄袭事件而言,相关高校与期刊除了要调查并严惩当事人之外,还应继续加强自我净化能力,比如及时更新学术查重系统,接入台湾的文献数据库,堵住下一个幸进之徒跨海“繁体转简体”遂行抄袭剽窃的旁门左道。“范里镇”改回“范蠡镇”:回归传统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丨快评
复旦大学教授周振鹤认为,地名要保持严肃性、延续性,除非是影响到民族尊严,有损政治文化的名字,才需要改。顺着这个思路延伸下去,“合法、正当、最小必要”也应是当前地名更易的一大原则。对于那些本身蕴含深厚历史文化信息、一看名字就有穿越感的厚重地名而言,维持原状的收益,显然要远远大于妄加更改的短视行为。就此意义而言,“范蠡复名”也是回归传统的文化自信之举。沉默,铭记,重建——专访里斯本丸沉船事件亲历者后人
《里斯本丸沉没》 打破了某种历史的板结与沉默,但它不能成为故事的终结。毕竟,往事并不如烟。掩盖还是救赎,处罚还是宽容,记忆还是忘却,这些至今仍是战时世代和战后世代须共同直面的难题。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王升远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日月光华:复旦大学的北碚岁月
今天,翻看上世纪40年代那些内迁大学师生留下的照片,会有一个惊讶的发现。原本,以为他们在国破家亡之际,弹尽粮绝之时,神情应该是痛苦的、焦虑的、麻木的;但是,在大多数照片上,他们的笑容都真实而生动,有一种令人意外的从容。 这从容,我想,它最直接的原因,乃是从骨子里相信未来,并愿意为未来而抗争。关于复旦法学院毕业典礼袭师事件的声明
北大清华复旦浙大…100份高校文创免费送!
机构改革一年后,国家部委首次为未来产业专设机构
长期关注科技政策和体制改革的复旦大学教授朱春奎认为,重视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识在中国一直存在,“只不过以前叫它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两年开始更多用‘未来产业’这个词”。 “未来产业是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当前,中国未来产业发展还面临着系统谋划不足、技术底座不牢等问题。人口小县“大部制”:山西试点四年记
各县存在一定自主空间。按照第一批试点县的改革经验,司法局一般保留为正科级单位,信访局保留为副科级单位。但对A县而言,信访工作难度更大一些,所以把信访局的级别调整成正科,司法局调整成副科。 “这样一种横向的合并,没有解决纵向的问题,上下就不对口了。” 复旦大学教授竺乾威认为,“这也是前面几个地区改革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山西的改革,引起了外省市的关注。迄今已有青海、内蒙古、湖南等地派出专人到山西调研,学习小县的改革经验。社交孤立与帕金森病
如同其他疾病一样,帕金森病也有其社会心理因素。复旦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严重的社交孤立会使患帕金森病的风险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