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里镇”改回“范蠡镇”:回归传统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丨快评

复旦大学教授周振鹤认为,地名要保持严肃性、延续性,除非是影响到民族尊严,有损政治文化的名字,才需要改。顺着这个思路延伸下去,“合法、正当、最小必要”也应是当前地名更易的一大原则。对于那些本身蕴含深厚历史文化信息、一看名字就有穿越感的厚重地名而言,维持原状的收益,显然要远远大于妄加更改的短视行为。就此意义而言,“范蠡复名”也是回归传统的文化自信之举。

责任编辑:陈斌

近日,一则地名改名新闻引发关注。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范里镇,现已正式更名为范蠡镇。卢氏县政府官网的简介援引乾隆与光绪版的《重修卢氏县志》称,战国时越国大夫辅佐勾践灭吴之后急流勇退,周游天下时曾在此居住经商,因此该镇得名“范蠡”。而在20世纪下半叶先后更名为“范里乡”“范里镇”。

此番范蠡镇的更名也经历了较长的准备期,至少早在四年前就已开始筹划,彼时的目标是“围绕‘范蠡’做文章,让镇域经济‘强起来’”,以“商圣范蠡”这个金字招牌,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的高质量发展。范蠡镇“恢复原名”,正好触及了“地名变迁”这个话题,也就因而值得讨论。

中国的地名文化源远流长,“地名变迁”本身也足以写成一篇篇大文章。像是北京、西安、南京这些城市,本身的名称在历史长河中都有过无数次变迁,始终未改名字的反而是极少数(比如成都、邯郸)。在古代,地名更易多出于政治需求,比如南京的十几个地名这种现象,甚至还有避讳的需要,比如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4)


暂不留名
回复

暂不留名

02-13

改地方名字都不需要听取民意吗?祖先留下的异常,谁是主人,谁说了算。

西方不无
回复

西方不无

01-13

改名字是不是意味着门牌、公章等一堆成本的诞生?

龅牙兔
回复

龅牙兔

01-12

老祖宗的智慧。等我们也做了老祖宗,子孙改名字,一代代循环往复。

135****6229
回复

135****6229

01-12

文化自信?不改就不自信了?出于经济考量吧。

sky
回复

sky

01-12

好事,蛮好的,就是这个字有点难写

152****6175
回复

152****6175

01-11

人嘴一张皮,上下两边翻,反正都有理。

gaoshang
回复

gaoshang

01-11

黄山确实是失败。意蕴全无。

dongtian
回复

dongtian

01-11

没有对错,只有需要。

北半球蒲公英
回复

北半球蒲公英

01-11

黄山市就不如徽州的名字。

136****2744
回复

136****2744

01-11

就是有点浪费油墨

碚石娃儿
回复

碚石娃儿

01-11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这个浅显的道理都忘了。

平安喜乐
回复

平安喜乐

01-11

历史总是在反反复复中行进着

虚构1班—希音东听
回复

虚构1班—希音东听

01-11

地名不必与时俱进,还是保留原来的好,这也是非遗的一种。

189****2891
回复

189****2891

01-10

尊重传统,传承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