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里镇”改回“范蠡镇”:回归传统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丨快评
复旦大学教授周振鹤认为,地名要保持严肃性、延续性,除非是影响到民族尊严,有损政治文化的名字,才需要改。顺着这个思路延伸下去,“合法、正当、最小必要”也应是当前地名更易的一大原则。对于那些本身蕴含深厚历史文化信息、一看名字就有穿越感的厚重地名而言,维持原状的收益,显然要远远大于妄加更改的短视行为。就此意义而言,“范蠡复名”也是回归传统的文化自信之举。
责任编辑:陈斌
近日,一则地名改名新闻引发关注。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范里镇,现已正式更名为范蠡镇。卢氏县政府官网的简介援引乾隆与光绪版的《重修卢氏县志》称,战国时越国大夫辅佐勾践灭吴之后急流勇退,周游天下时曾在此居住经商,因此该镇得名“范蠡”。而在20世纪下半叶先后更名为“范里乡”“范里镇”。
此番范蠡镇的更名也经历了较长的准备期,至少早在四年前就已开始筹划,彼时的目标是“围绕‘范蠡’做文章,让镇域经济‘强起来’”,以“商圣范蠡”这个金字招牌,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的高质量发展。范蠡镇“恢复原名”,正好触及了“地名变迁”这个话题,也就因而值得讨论。
中国的地名文化源远流长,“地名变迁”本身也足以写成一篇篇大文章。像是北京、西安、南京这些城市,本身的名称在历史长河中都有过无数次变迁,始终未改名字的反而是极少数(比如成都、邯郸)。在古代,地名更易多出于政治需求,比如南京的十几个地名这种现象,甚至还有避讳的需要,比如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吴依兰
暂不留名
改地方名字都不需要听取民意吗?祖先留下的异常,谁是主人,谁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