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5家绿色“隐形冠军”长成之路
2023年度,55家绿色“隐形冠军”投入研发费用71.28亿元,平均每家投入研发费用1.3亿元,占当年营业收入的平均比例为5.33%,高于创业板上市公司2023年的平均值,以及A股整体的平均值。 我国绿色“隐形冠军”呈现出年轻化、民营化、全球化、重研发等特点,业务触角也正从水处理、固废处理、土壤修复等传统环境领域延伸到“新三样”。 绿色“隐形冠军”作为第一申请人共申请国内专利约7.74万项,平均申请约108项,共获批国内发明专利数量约1.08万项,平均17.6项。 55家绿色“隐形冠军”中,36家企业的研发费用和营业收入保持了同方向的变动,其中19家企业实现了营业收入和研发费用的双增长,17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和研发费用则表现出双下降。另外,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绿色“隐形冠军”领军企业的净利率表现比较抢眼。 (本文首发于2025年2月6日《南方周末》)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各省准备怎么干?
11个省份在回顾2023年工作时提及“新三样”出口数据,山东、四川、福建、安徽、重庆将扩大“新三样”出口列入工作计划。 在“气水土”三大污染防治战中,地方最关心水和气,水质和空气质量分别被23个省份提及54次、46次,16个省份提及土壤污染。 18个省份提及支持国家公园创建。17省份把修复历史遗留矿山生态列入2024年工作任务。“土十条”前夜,产业界正在变化
“土十条”的治理思路释放出了新的信号:监测监控、风险评估、风险管理。这种风险管控思维已在推动市场嬗变。与以往“动刀动枪”做土壤修复具体工程项目不同,不少土壤修复公司开始“往前做、往大做”。“常隆污染地块只被盖了‘遮羞布’”
常州外国语学校家长维权之后,污染地块迅速更改了修复方案,短短5天内就通过了专家评审。但新方案疑窦重重,并未能解决当地污染问题。健康风险评估:“等到病了,就晚了”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常州事件中首先要“打板子”的,不应是环评,而是规划部门。在环保系统内,环境健康管理十分边缘化,环保部环境健康处只有“半个人”。中国土壤修复:“钱途”迷茫
几家大公司基本占领了80%以上市场份额,其中包括建工修复、高能环境、永清环保等。土壤修复三大难:钱、技术、时间
目前,国内土壤修复不仅仅缺钱,也面临修复技术不成熟的问题。客观地判断,从全国的总体情况来看,现阶段我国的技术储备和技术人才都不很充足,即便是投入大量资金,也会因为技术不完善而导致受污染的土地难以修复。土壤修复:“砖家”不少,“误会”很深
大部分所谓的专家并没有真正做过土壤环境具体工作,有的直接照搬国外结论或者教科书上的东西,有的只是凭相关经验或知识进行推论。亿亩污染耕地待修复
中国受污染耕地达约1.5亿亩,但在土壤修复市场中,能统计到的耕地项目仅占约2%,数量和平均投资额均远远低于污染场地、矿区。“毒地”净化 千亿神秘生意
土壤修复,正在当下中国迅速形成一门新产业。这是一个一直遮遮掩掩的神秘行业,一个孕育千亿创富机会的行业。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工业企业外迁,遗留的高污染场地被重新开发成了住宅小区,土壤修复,这个潜伏于水面之下的新产业迅速迸发,与之相伴的则是草莽期各种无法预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