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3周年,AI技术颠覆战场丨智库视点2025
以前,人力要花数月时间分析处理的侦察图像资料,人工智能仅需两小时就能解决。大数据支持下的多维情报融合分析处理,将改变未来战争的趋势:不是大吃小,而是快吃慢。 传统的大批次战略和战术机群同坦克集群一起被赶出了战场,附带也遏制了陆航直升机部队迅猛发展的势头,取而代之的是AI技术的无人机群对地面目标的精准打击。无人机与反无人机技术将成为最重要的军事技术较量。 人工智能技术涌入俄乌战场产生的重大效果是:未来海陆空武器将朝着无人化、小型化、隐身化、精准化四个特点的趋势发展。真正的数字化敦煌还有多远?IDP三十年备忘
1994年成立的国际敦煌项目(International Dunhuang Project,以下简称IDP)是一个多世纪以来最引人瞩目,也是成就最大的敦煌学国际合作行动。 到目前为止,IDP基本上还只是一个图版的数据库,但图片已经不能满足学者们的需求,很多人在期待文书的OCR(光学字符识别,将图像中的文本转化为可读取的文本)与检索。盛夏的“果实”|南周文化榜
2024年7月文化榜: 电影:《锔瓷》 图书(虚构类):《故事终结》 图书(非虚构类):《病非如此——一位人类学家的母女共病絮语》 综艺:《喜人奇妙夜》 展览(当代艺术):“相地堪舆:图像、田野和地理的诗学”(广东时代美术馆) 展览(文博):“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上海博物馆) 特别关注:巴黎奥运会开幕式 推荐人: 胡亮宇 北京语言大学教师,电影研究者 索耳 青年作家,“《钟山》之星”文学奖得主 罗丹妮 资深图书编辑,《三联生活周刊》出版总监 何天平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 陆思培 写作者、策展人,任职于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 颜海英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服美役:美丽的“监狱”怎么生效?
近年来,“服美役”一词在各大社交媒体流行。尽管这个词的内涵并不清晰,人们对它的定义也各不相同,但关于“服美役”的争论越来越多——美的标准是什么?为了美而做的努力在什么情况下是一种“服役”? 当社交媒体上的精致图像和“素人”们的生活图景创造着美的神话,当难以分辨的广告出现在我们每天24小时随身携带的手机里,当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无数人都内化了既定、单一的对美的要求和评判,美还是获得快乐和幸福的途径吗,抑或是对人的物化和束缚? 当我们把欲望投射到美的镜子中时,这些欲望有多大程度是自己的,有多大程度来自他者的凝视,又在何种意义上被消费主义、传统观念和权力结构所塑造?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阿富汗“反恐精英”像美军,作战能力跟照片拍得帅并不相关丨智库视点
塔利班知道如何营造一种氛围,让外界感知现在的GCPSU依旧是一支走在反恐前线的精英部队。从各社交媒体展现的图像和视频观察,现在的GCPSU看起来就像世界上任何地方的特种部队一样。像生成图像一样“生成”新材料,AI4Science显神通丨科创要闻
过去,人们需要先找到新材料,根据应用进行筛选。MatterGen的出现,挑战了传统物质筛选和人工直觉的局限性。从画屏到绿幕:屏风进化论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一图揭秘“论文工厂”背后的产业链丨漫热点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肿瘤的基因治疗》发布撤稿说明称,因论文图片中一把可疑的带有划痕的钢尺图像,该期刊3年前发表的1篇论文中的研究数据遭到质疑。这把钢尺还先后出现在另外3篇不同署名作者、不同期刊的论文中。4篇论文中的钢尺令人怀疑论文都由一家“隐身”外部实验室或第三方机构“出品”。该钢尺引发的质疑和调查,已导致4篇论文中的3篇被撤回。 相同布局的条形图,相似的文章大纲,不同小标题下的类似内容……在论文“打假人”眼里,这些稿件都由通用模板制作而成——只将文字和图片稍加调整,即可生产出截然不同的文章。截至2021年3月,据《自然》统计,已有约1300篇论文由“论文工厂”生产。做不了摄影师,就去做“训图师”
在AI图像对各艺术门类的冲击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摄影…… “AI不能创造”这句话已经不是写作者和艺术家的免死金牌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变得更大就能变得更好”:GPT为什么是一件大事?
我们一生当中只能听到10亿个单词、读到数十亿个单词、但我们可以看到高三个数量级的图形图像,我们的大脑皮层有三分之一都是用于处理图像。一个例子是,在GPT3.5理解准确性2.5%-20%的场合,具有图像处理能力的GPT4将准确性提升到了20%-40% (本文首发于2023年5月4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