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万病例,2年PK,集采仿制药疗效和安全性怎么样?
“真实世界研究反映实际诊疗过程和真实条件下患者健康状况变化,更客观地评价真实环境下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后将继续对后续批次集采中选仿制药开展真实世界评价,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支撑。 八批国家组织集采共有1387个中选产品,5年来累计有6个产品被药监部门通报存在质量风险,其中2个国产仿制药、4个进口药。“医保部门联动药监部门开展处置,采取取消中选资格、纳入‘违规名单’,限制涉事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参加国家组织集采。” -
国产新冠药阿兹夫定“加速跑”:入医保,下基层
为了尽可能在新冠患者发病早期服用阿兹夫定,实现快速抑制病毒或减少病毒复制的效果,进而减少重症,阿兹夫定已经逐步布局到基层医院,包括乡镇村级医院。“我们现在要把抗病毒治疗关口前移,有症状的轻症病人确定感染了新冠,如果没有禁忌症,又有重型或危重型风险,我们就给用(抗病毒)药了。” 阿兹夫定已在全国31个省份完成医保挂网,现已覆盖全国各地主要医疗机构,包括二级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截至2022年12月30日,国内共有至少461家医院门诊可处方开具阿兹夫定。 如果患者自行用药,首先需要明确是否已经确诊新冠,其次也需要详细阅读说明书,严格按照说明书标注的适应症服药。“最好能在吃药前进行一次血液的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常规等,判断自己有没有不适合用药的地方。如果出现恶心呕吐或者其他不良反应,也要到医院就诊或者通过互联网医院等形式咨询医生。” -
医保谈判再现“灵魂砍价”:平均降价60.1%,多款药谈出平民价
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家药监局新批准的抗新冠病毒药物仍可纳入临时报销。“我们现在的医保支付政策只是延续到3月31日,以后就不一定有这个政策了。”下一步安排还需观察疫情形势。 “如果目前还是无法找到比它更好的替代性的手段的话,天价的情形还可能延续,即便这些天价药暂时进不了医保,至少可以让这些药物的供应有保障,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可以去完善的地方。” 新药入医保时间持续提速、国产创新药入医保成功率提高。在108个谈判竞价药品中,105个是2017年1月1日后上市的,占比高达97%,其中有23个药品是2022年上市当年就被纳入了目录。 -
这位政协委员为何呼吁学生心理治疗纳入医保?
“前些年学生大多是进入大学后确诊患有心理疾病,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带病入学’。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越来越高,病情复杂程度正逐年升高,诊断和后期治疗也都存在着诸多困难。” “以河南地市级的一些精神专科医院为例,治疗抑郁症的国产药物每个月大概要500块钱,服用进口药还要贵一倍。要是需要住院治疗,一个月下来平均需要7000元左右。有些学生家庭有时候很难负担。” -
集采未中选药品,药价也下降
各地医保部门根据中选仿制药价格下降情况,或锚定全国最低价,或锚定上海采购价格,联动引导非中选原研药价格下降。9种药品的未中选原研药平均降幅达12.9%。 专利药专利保护期结束后,便会有众多便宜的仿制药替代专利药,但国产仿制药的质量一度受到质疑。不少医生和患者,长期迷信“进口药”。在开展药品集采之前,很多医生甚至都不懂得如何去开出通用名(药品)的处方。为解决中国制药行业“信任危机”,国家药监局进行了一系列监管改革,其中重要一项即是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未来20%的资金将用于支付上述80%的通用名药品,而80%的资金则用于创新药的支付,这也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现状。” -
“杜绝天价药进医保”,“天花板”30万/年,国家医保目录谈判结果官宣
70万/针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以及达雷妥尤单抗注射液等年治疗费用超过100万元的“天价药”,经谈判全部降至30万元以下。“在未来的目录调整工作中,国家医保局仍然会继续坚决杜绝天价药进医保,守好老百姓保命钱。” 国产四大PD-1/PD-L1创新药企均有新适应症入围2021年谈判。“我们的一个底线是,新增适应症谈成的新价格,至少在市场扩增的基础上,降价幅度不会给企业造成损失。”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刘国恩教授对南方周末记者解释。 “我们是特别想把罕见病(用药)能够多拉进一些,尤其是那些疗效比较明确的,而且确切属于临床空白的那种。”国家医疗保障局基金监管司司长黄华波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今年不错,价格降幅特别大,比全世界(其他区域价格)都低。” -
首款近视“神药”获批:争议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
此次院内制剂获批上市之前,国内从未有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通过审批,关于该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副作用等一直在研究之中。 这款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火热的背后,不乏药企激烈竞争的身影。目前取得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医疗机构制剂注册批件》的有兴齐眼药、何氏眼科、爱尔眼科等。 根据《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医疗机构制剂一般不得调剂使用。这意味着山东省眼科医院是目前国产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的独家供应单位。从全国范围来看,广大患者使用到该药的可能性依旧有限。 -
同种药,国内外服用剂量差5倍:得了带状疱疹,究竟应吃几片药
低剂量的原因在于,早期国内厂家没有将带状疱疹和单纯疱疹区分开来。诡异的是,24年里,大多数国产伐昔洛韦厂家一直将错就错。 打开国家药监局官网,输入关键词伐昔洛韦,包括原料药在内共有82个产品获批。说明书“用法用量”一栏大多是低剂量治疗,只有三家药厂的3个产品和国际接轨,在说明书中明确高剂量治疗。 (本文首发于2020年7月23日《南方周末》) -
固体饮料整顿,数千患儿“断粮” ——游走灰色地带的“奶粉”
郴州“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事件后,苯丙酮尿症(PKU)患儿一度面临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的两难选择:要么不吃,任由智力退化;要么选择进口配方粉,拥有特医食品资质,但价格高昂。 在政策明确特医食品定义之前,一部分固体饮料确实充当了特医食品的角色,也被纳入医保体系。但如果严格按照特医食品新规,从2019年开始,国产PKU营养粉便一直游走在灰色地带。 “千林宝贝”创始人王润民透露,市场监管部门也充分考虑到了PKU群体的现实状况——包括主食在内的低蛋白饮食,需要每天吃、每顿吃,因此在短暂的停产过后,陆续为产品放行。 (本文首发于2020年6月11日《南方周末》) -
中国新药“出海”记:七年冲线FDA,国产抗癌药在美上市
“过去,中国的临床试验一直饱受国际诟病,认为质量不好、合规有问题,泽布替尼的临床试验打破了固有的看法。这是首个主要依靠中国的研究数据,在国外获批上市的中国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