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未中选药品,药价也下降

各地医保部门根据中选仿制药价格下降情况,或锚定全国最低价,或锚定上海采购价格,联动引导非中选原研药价格下降。9种药品的未中选原研药平均降幅达12.9%。

专利药专利保护期结束后,便会有众多便宜的仿制药替代专利药,但国产仿制药的质量一度受到质疑。不少医生和患者,长期迷信“进口药”。在开展药品集采之前,很多医生甚至都不懂得如何去开出通用名(药品)的处方。为解决中国制药行业“信任危机”,国家药监局进行了一系列监管改革,其中重要一项即是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未来20%的资金将用于支付上述80%的通用名药品,而80%的资金则用于创新药的支付,这也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现状。”

责任编辑:曹海东

集采实施以来,中选仿制药“放量效应”与“降价效应”显著,持续对过往的“高价”原研药进行替代,未中选药品价格也有所下降。 (视觉中国/图)

对中国患者来说,吃药变得越来越“便宜”了。

过去三年,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已先后开展六批次,大幅降低了药品价格,每年国家医保谈判的“灵魂砍价”也频频登上新闻热搜,成为医药行业乃至全社会最瞩目的话题之一。

同样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落地后,以仿制药替代原研药的效果如何?那些未在集采中“中选”的药品,药价及销量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2021年12月5日,在国家医保局召开“集采未中选原研药使用情况变化”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选取阿托伐他汀等9种常用药品,对比其集采实施前后一年的情况,发现中选仿制药“放量效应”与“降价效应”显著,持续对过往的“高价”原研药进行替代,未中选药品价格也有所下降。

“中选”仿制药大幅“放量”

在同一个药品通用名下,从原研药换为仿制药,是药品大幅降价的原因之一。在我国,原研药主要指过了专利保护期的进口药。而仿制药,则是在专利药品保护期到期以后,其他国家和制药厂仿制生产的药,药价通常会迎来“断崖式”下降。

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通常可以达到与原研药相似的疗效,但因为价格低廉,是否存在某些未知的质量安全问题,时常引发公众甚至临床医生的疑虑。

“原来我一直服用的降压药是每盒56块钱,一个月吃4盒。2019年的一天我去医院,开药突然就便宜了,一盒是4块1毛6。刚开始我有担心,是不是医生开错了?是不是药的质量下降了?”在新闻发布会上,家在北京市丰台区的高血压患者乔女士说。

北京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胡欣结合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梁淑怡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