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生躲到学校厕所吃零食,是为什么?
部分家长只要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与其他同学发生一点点小摩擦,受一点点皮外伤,动辄向教育局投诉学校。这种情况下,教育局通常会和稀泥,遵照“只要家长投诉,那就是学校的责任”的逻辑,直接甩锅给学校,对涉事学校的领导兴师问罪。这种管理制度下的结果必然是,学校和老师为了自保,那只能让学生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了。 -
孩子在学校玩耍打闹受伤:不和稀泥的判决应受赞誉丨快评
现在普遍只有一个孩子,家长是需要一些反思与智慧的,也是有选择的:是过度保护,试图让孩子隔绝与远离一切风险,孩子受个伤什么的觉得天都塌了,还是教导孩子识别风险、预防风险与管控风险,认识到孩子受个小伤,也是一种对风险的免疫机制与成长教育,有助于形成风险意识,并在精神上更健壮? -
河南郸城几百农民哄抢玉米上热搜:维护农业投资者权益不能和稀泥丨快评
对于这些盗抢者,只要严厉地罚一次,罚几个人,就足以杀鸡儆猴,让这些人得到教训,不敢再去偷抢。 -
中国籍女子在新加坡被控罪:入乡应随法,别搞“舆论化妆师”那一套丨快评
法律作为明规则的意义,就在于“如果一个人只需要遵守法律,那么他就是自由的”。当事女子的这次“文化输出”惨败而归也再次说明,唯有坚持法治原则、不和稀泥,才能让当事女子这种“舆论化妆师”(spin doctor)行为不再得逞,在类似公共事件中保障其他当事人的利益,维护社会公正。 -
司法判决定分止争:关键在“不和稀泥”丨快评
这会给社会带来极坏的信号。碰瓷者得到赔偿,就会鼓励更多人去碰瓷;扶人者被诬要赔钱,或者要花大力气去自证清白,谁以后还敢去扶倒地的老人?劝阻吸烟发生意外要赔偿,以后就无人劝阻在公共场所吸烟者;追小偷中小偷受伤害要赔偿,那就无人会再去追小偷。法院判决不是惩恶扬善,反而惩善助恶,正义得不到伸张。 -
野泳溺亡索赔被驳回,成年人自甘风险应是社会共识丨快评
近年来,发生人身损害意外,哪怕是自己的责任,也要甩锅给别人,要求赔偿,成为一种风气。一些地方法院在类似案件审理中也会为了“维稳”而和稀泥,让依法不该承担责任的被告负赔偿责任,甚至判决虽然被告不用承担法定责任,但仍需进行“人道主义补偿” (本文首发于2023年6月8日《南方周末》) -
被前婆婆索要10万带孙费,合理吗?从自由裁量权到家务补偿丨快评
在核心小家庭、各方权利意识高涨的背景下,当婚姻双方都要明算账的时候,法律与司法就应该不偏不倚,公正地给各方算清账、算好账,而不是和稀泥或玩“双标”。 -
对霸凌自己孩子的孩子咋办?家长诉诸舆论与“眼神攻击”背后的困境
为什么老师和学校不能切实负起责任?学校与老师,往往或者重视不够,或者采取和稀泥的方式,压制而不是解决问题,这就导致了一些家长积累怒火,到某个临界点或发生恶性事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义务教育阶段,在未成年人保护机制的加持下,学校没有权力开除学生,哪怕这个学生对所有人造成了巨大的滋扰与麻烦。 -
快评|老太横穿球场被撞,二审不和稀泥:“自甘风险”自担责任才是公平公正
“弱势有理”观念滋生了很多荒唐的“碰瓷”现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如果被老虎咬死咬伤,那就只能自担风险了。 -
《你好,李焕英》的共情利器
几代人自动形成、外延出一组组母女/子关系。他们在观看李焕英的同时,也将自己、自己的母亲、自己的孩子代入其中,引发无限共鸣。我们可以把他们在80年代的这种“相会”视作对当下生活的一种逃离 无论《你好,李焕英》有多么真诚朴素,这终究是部贺岁片。它可以呈现问题,却不必点明问题,更无需回应问题,甚至必定会以一种“合家欢”和稀泥的方式收场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