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古西征为何导致突厥语兴盛?
这就导致大屠杀之后,突厥语是最快恢复元气的,很自然成为不同族群之间交流的“普通话”。而长期作为城邦统治阶级的语言,又让突厥语的文明积累要高于蒙古语。相较于其他古典语言,突厥语也是蒙古人学起来最轻松的外语。 -
希姆莱为何派人去冰岛寻找“雷神之锤”:纳粹的怪力乱神
纳粹相信北欧神话保存了古代雅利安—日耳曼人在精神和物质文明方面的记录,像“雷神之锤”这样神话中的兵器,不是古人凭空想象的,而是古代高、精、尖的奇迹武器。为此,希姆莱曾派遣专家学者去冰岛寻找神话中的兵器“雷神之锤”,希望将这件古代的电子武器带回德国,给盟军决定性的打击。 -
苦荞 | 峡河西流去
对于龙镇的人来说,那真是一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戏啊,戏是龙尾客栈的苦荞包场的,剧团是南阳打头牌的剧团。大戏唱了三天三夜,几十里外的人都赶过来看戏,摆货摊,虎头营的人挎枪带刀维持秩序。兵荒马乱的龙镇,三天里头一下繁华得堪比传说里的皇城。从来没有多少存在感的龙镇人,突然有了说不尽的存在感。 -
专访陈丹青:时间是有作用的,但时间一声不响
爱艺术的人都傻,你看有了自媒体,农民啊,草根啊,都弄滑稽搞笑短视频,演得投入极了,我天天刷到,非常感动。 我不喜欢评奖,奖害了艺术,古人没有“奖”。达芬奇从没得过奖。 我怎么知道你要采访呢,你们闯入我的日常,然后安排我,好在我随时能坐下工作,写,画画,做事情。工作会自行安排我。 -
古人只能钻木取火?我们的先人早已用上“太阳能打火机”和火柴
阳燧长得很像铜镜,但不同于镜子表面平滑,阳燧的镜面内凹,中间薄边缘厚,可以将反射的太阳光聚焦于一点。将易燃的艾绒等引火物,置于阳光聚焦后的焦点处,最快几秒钟就可以将其点燃。 同时宋明时期的中国,还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火柴。北宋人陶谷在《清异录》一书中提到,当时有聪明人用松木条浸染硫磺,贮存起来备用。只要有一点点火花,小木条就能快速点燃。这种小木条也叫“引光奴”,其工艺已经非常接近现在的火柴。 -
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基因检测被公布:谈谈鲜卑的血缘与语言
根据对契丹文的破译,契丹语是蒙古语的近亲,但并非蒙古语的直系祖先,而是兄弟支系。换句话说,契丹语是蒙古语的叔伯而非父亲,如此鲜卑语应该就是蒙古语的叔祖而非爷爷。汉文古籍记载鲜卑、契丹、蒙古都出自东胡,又与现代语言学和基因检测相符。史载匈奴和东胡世仇,语言不通,而基因也证明匈奴人并非现代蒙古人的直系祖先。 “阿瓦尔”一词的释义,也正是通过比对蒙古语复原出来的。历史上的鲜卑人名,如今很多也得到了破译:比如拓跋其实是“地主”的意思,且“拓”还是借自汉语“土”;宇文就是“草”;慕容就是“钝、秃子”,和成吉思汗部下“木华黎”是同源词。 -
华南清明时节祭祖好热闹:谈谈北京历史上是怎么过清明的?
实际上,不仅清明很欢乐,像端午节、中元节和重阳节这些以祭祀为主题的节日,古人们也同样过得热闹非凡。另外别忘了,春节这个最强调快乐的节日,也是以祭祀为核心展开的——毕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没有什么好阴森的。相反,它就像一场欢乐的大聚会:不仅亲朋好友欢聚一堂,还要请逝者好吃好喝。是放松又温馨的时刻,也是凝聚共同体的时刻。 -
元宵节才是古人的情人节?细数古籍中的元宵
-
下跪磕头是华夏传统礼仪吗?古人跪坐,起立才是重礼
古人认为下跪是休息,跪拜是轻礼,起立才是重礼,关键就在于动作幅度:现代人休息时习惯坐凳子椅子,起立只是起身的第一个动作,既常见幅度又小,自然会被作为轻礼;而从坐凳子转为下拜,要先起立,然后跪下,最后行拜礼。动作剧烈幅度很大,自然会被视作重礼。而古人休息时本来就是跪坐的,下跪只是坐下或起身时的第一个动作,幅度很小且很日常。下拜也只是坐着的时候,顺势弯下腰抬个手,也不是大动作,不给人以强烈的尊卑感。反倒是起身离座,动作很大而且刻意,是非常隆重的礼仪。 -
司马迁是怎么走进官场的?“宦皇帝者”郎中是什么官?
那个时候,衡量人才不会有统一标准,所以会有很多大起大落的人生,会有很多莫名其妙的不公平,会有很多鸡毛蒜皮得意地飞上了天,也会有很多非常规的人才脱颖而出。这种情况,古人会说,这就是命,现代人会说,一个人的命运,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