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环保督察通报西藏昌都水泥“批小建大”、破坏生态
督察组通报,昌都市2019年,水泥产能利用率为97.4%,但2021年仅有63.4%。3家水泥企业4条生产线普遍存在“批小建大”问题,批复产能为60万吨/年和75万吨/年,但实际建成产能均为90万吨/年。 目前我国水泥行业严重产能过剩,执行“去产能”政策多年,“批小建大”是监管部门打击的重点。“不希望昌都乃至西藏水泥行业的发展,再重走一遍产能过剩的老路。”一位督察组人员表示。 产能过剩的另一个潜在影响是,企业利润微薄甚至亏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在生态环保上的投入。水泥的原料是石灰岩矿,督察发现3家企业的矿山均存在生态破坏问题。盐业改革至今, 还有人担心盐价暴涨、假盐横行吗?
因为中国食盐的资源储备和产能是过剩的,去行政垄断后激活了市场竞争,必然导致价格下降,而这正是盐业改革后实际发生的情况 (本文首发于2021年3月4日《南方周末》)去产能进入“新阶段”
煤炭去产能“在路上”
一块煤炭的转型之旅
2005年,南方周末记者从北京循着一块燃烧中的煤出发,回溯它从挖出、运输到燃烧的辗转路线,试图在这条复杂的链条中,提供一个与煤有关的社会图景的缩影。 这是煤炭“黄金十年”的一瞬。14年后,在去产能、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环境治理、金融缩紧的合力下,煤炭产业遭受夹击,从高峰一路下跌。利益之旅上的“取暖者-煤场-卡车-煤矿”,都在艰难转型。一块煤炭的转型之旅 (从143408复制)
2005年,南方周末记者从北京循着一块燃烧中的煤出发,回溯它从挖出、运输到燃烧的辗转路线,试图在这条复杂的链条中,提供一个与煤有关的社会图景的缩影。 这是煤炭“黄金十年”的一瞬。14年后,在去产能、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环境治理、金融缩紧的合力下,煤炭产业遭受夹击,从高峰一路下跌。利益之旅上的“取暖者-煤场-卡车-煤矿”,都在艰难转型。煤炭去产能: 寻找看不见的平衡点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供需关系的转变使煤价猛涨,过去几年“过得凄凉”的煤炭企业突然迎来了属于他们的好日子。原材料价格暴涨中的经济密码
煤炭、钢铁等原材料价格暴涨,让正在忙于去产能的中国经济多了另外一重“保供给”的新任务。这意味着什么?打“僵尸”,并央企,国资改革提速
当前的央企重组背后主要有三个推手,一是“一带一路”战略驱动下的“强强联手”,比如南车、北车的合并;二是以“去产能”为主要推手,比如宝钢、武钢的合并;三是为了优化布局结构,比如中粮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去产能就是要淘汰僵尸企业
如果一个行业长期产能过剩,僵尸企业无法出清,那一定有什么妨碍了市场起作用。例如,对一些地方政府来说,它们有强烈的动机给本地国企与大型民企输血补气续命;对企业而言,谁也不愿意被去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