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杂志一篇读者来信,为何成了大学口中“零的突破”?
钱锺书小说《围城》里虚构了一个“三闾大学历史系主任韩学愈”的人物,此君在应聘教职时自称“著作散见美国《史学杂志》《星期六文学评论》等大刊物”,引得校长高松年“不由自主地另眼相看”,因为“在外国大刊物上发表作品,这非有真才实学不可”。然而事实是,韩学愈的作品发表在《星期六文学评论》的人事广告栏与《史学杂志》的通信栏,内容是让人捧腹的自荐学术助理与索取过刊。以此观之,这起“学术乌龙”也堪称“当代韩学愈”了。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全球化没有停滞,而是以一种新的方式在展开”
疫情后全球贸易增长速度快于全球GDP增速,2022年全球贸易占全球GDP比重达60.74%,超过2009年60.38%的历史高点。同时大型跨国公司的跨国指数,包括海外资产比例、海外销售比例和海外雇员比例仍保持高位。卫生巾的社会史:从月经禁忌到公开谈论
“关于女性卫生用品和月经观念的历史文献极其有限。”日本学者田中光在研究女性卫生用品的历史后感慨,这折射出对女性身体和生理的长期误解和压抑。月经禁忌限制了女性的社会活动,也阻碍了卫生用品的普及和发展。 “在日本,很长一段时间社会上都没有人公开地谈论过月经,但受世界范围内的女性健康科技热潮和‘月经平等化(每个来月经的人都能获得卫生用品)’的影响,大约在5年前,日本开始出现‘来谈谈月经吧’的活动。在这之后,由于新冠疫情,‘女性贫困’也开始被报道,‘月经贫困’问题因而变得可视化。” 姨妈、例假、好朋友……作为一种人体的生理现象,月经为何需要那么多代称?我们可以从直呼其名开始,继而谈论相关的女性处境和权益的问题。脍不厌细的儒家却要“君子远庖厨”,是伪善吗?
儒家一方面“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享受着动物之肉做成的精美食物;另一方面,却要自己躲得远远的,看不见就好像这种残忍之事从没发生一样,这是不是体现了儒家的虚伪、伪善?强调以制度和人才治理国家:汉初的黄老道家
汉初文景之治的各方面都体现了黄老政治的成功。这种早熟的制度设计,在文景之治中创造了中国历史上首个“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奇迹。北京中考取消“小四门”:减负背后的选拔逻辑
此前,文科综合优势好的学生在中考也能脱颖而出,但现在就不太可能了——现在更倾向于选拔理科特别好的学生。“那些数学和物理差的学生也只能硬着头皮学,因为别无选择。” 很多学生在初二下学期将地理和生物考到高分,就无需再备考小四门里的历史和化学。而不考,就意味着不学。陈志文强调,这对科技人才培养带来很大隐患,只是现在还没显现出后果。徐则臣谈《北上》:写自身经验里的东西,故乡才慢慢开始出现
“跟书之间的关系稳定了,你跟生活之间的关系也就相对稳定,跟这个城市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你只有在你最真实的生命里,找到最真实的修辞,才能把写作上和表达上的潜能充分施展开。 历史不能外挂于小说,不能外挂于小说人物,要内在于这个故事,内在于人物的命运,才有意义。尹秀珍:你的安全出口在哪里?
30年来,尹秀珍不断收集来自不同国家的无数人的“经历”(旧衣服)创作,承载个人记忆的旧物经由她的组合拼贴,勾画出一幅幅时代更迭中的集体剪影 “她的作品跟公众的关系是平等的,而非高高在上,每双鞋、每件衣服都是亲密性的体现,带有记忆的温度,这才是真正的公共艺术”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王则柯 | 说说老中大原址的“三分立”时期
老中山大学的校园在院系调整后遭到分割,华工与华农的围墙不仅切断了校园的物理空间,更割裂了历史的连贯性。原数学天文物理大楼的南门因面对绝头路被迫废弃,铁锁锈迹斑斑。而曾短暂存在的华南化工学院,如今已湮灭在记忆的尘埃中,唯有零星校友名册中的署名,提醒人们这段“三分”的往事。三星堆的“千里眼”面具,并不是古蜀王得了甲亢
世界上有很多民族都认为,非凡的首领、贵族、圣人、英雄之类,他们的身体形象,都和普通人不一样,必须有奇异之处。三星堆青铜面具上夸张的突出眼睛,其实要表达古蜀王和普通人不一样,他是自带神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