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资企业出海,何以陷入“印度制造”的漩涡?
“从2014年开始,阿里、腾讯、小米等互联网企业都对印度市场抱有很大期望,一些制造业企业也认为印度是全球市场中非常重要的板块。” 2019年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印度出现了明显的保护主义。莫迪政府开始追求绝对贸易顺差,由向东融入亚太转而向西联结美欧。 在“印度制造”的重点产业手机和电子元件行业,不愿在印度投资建厂的手机品牌只能缴纳超额关税作为进场费,印度相关产业激励计划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外资在印度投资建厂,在短期内培育出完整的手机产业链。 “国内将我们‘改革开放’的概念套用到印度身上不太合适。印度长期以来施行的都是市场保护政策。” -
“烈火”计划引怒火,印度征兵新政成“烫手山芋”
17年改制4年、福利范围收窄、征兵人数骤减,种种变化燃起了不少民众心中的怒火。该计划宣布后不久,印度多邦爆发抗议活动,并在人们愤怒的情绪中逐渐失控。 “如果这次印度征兵改革成功,第一能降低年龄,第二能节约成本。印度军方也能够把更多的钱用在装备更新、军事科技研发上。” 从军,被大量印度青年视为阶级跃升的重要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而这一改革,使他们的希望破灭。 (本文首发于2022年7月7日《南方周末》) -
莫迪政府撤回农业改革法案,印度农民赢了吗
“莫迪政府仅仅在农产品价格和流转机制上动刀,只是寄希望于农业资本化、市场化来增加农民收入,反而会加剧土地兼并等现象。” 自上世纪60年代实行的由政府干预的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利益,但阻碍了印度农业市场化和规模化进程。 (本文首发于2021年12月9日《南方周末》) -
智库视点丨印度军改,“走一步算一步”
印度要像美国和中国一样,建立数个多军种协同的联合战区。印度虽具有较为齐全的军种类型,但因各军种彼此相对独立,仅在地理意义上参差重叠,故未能建立各方向上的联合作战体系。 印度国防改革的争吵,主要是基于印度三军与朝野在军队指挥体系和资源分配上的深刻分歧,本质是三军在缺乏联合意识的情况下,被半推半就地捏合在一起时,希望为自身争取更多的筹码。 -
谷贱伤农、土地兼并、政治弃盘:印度农业改革触发新一轮政治动荡
“两项法案目的是为了对深受压抑的农业进行改革。我们要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去除‘中间剥削’,让农民可自由进入市场推销自己的产品。” “莫迪政府正让农民成为资本家的‘奴隶’,这在印度是永远行不通的。” -
深圳万魔声学创始人谢冠宏: “不做低附加值产品、不做便宜货、不做山寨”
2019年8月,深圳获得国家支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相关意见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深圳将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改革开放四十年,深圳已完成从“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的精彩一跃。这一过程是如何发生的?或许可以从一家普通的深圳企业身上找到答案。 他想不到还能在哪找到一个像中国内地这样具有如此规模和消费能力的市场。 谢冠宏称自己从未考虑要把企业和工厂搬到海外,“以前在美国、印度、欧洲都开过工厂,其他地区员工的工作效率都比不过中国员工”。 -
印度:渴望重拾历史荣光, 艰难的市场化改革
塔塔建议尼赫鲁注意国企的盈利状况。尼赫鲁则回答说,“杰汉,别提利润。这就是个脏词。” -
印度是如何逃过金融危机的?
在印度央行行长拉詹三年任期中,他带领印度成功逃过了金融危机,稳定了汇率,并吸引大批外资流入。随着印度加快金融改革,中国企业也开始大举投资印度。 -
“印度的发动机不是私人企业”
马尼·尚卡尔·艾亚尔,现为印度国大党议员,他是印度国内对改革持批评态度的代表人物。聊起改革,他坚持认为印度的发动机应当在于更有效率的公共部门,尤其是地方部门,而不是私人企业,他坦言现在他这样的人在党内已经是少数派。 -
“少部分人先富”还是“大锅饭”
2012年9月,印度政府决定在零售业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总理说,如果不采取新的改革措施,印度就会重新回到1989年的糟糕局面。改革20年了,却依然要回到1989年,这样的改革一定做得不对。”桑尼特说,“问题在哪里呢?那就是印度有12亿人,经济增长必须由这12亿人共同创造,而不是少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