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迪在牛背上摇晃
印度总理莫迪开启了历史性的第三个任期,而他领衔的印度人民党则获得了一次尴尬的胜利。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旗帜与话语或许一度非常好用,但2024年印度大选表现出的政治形势变化也在发出警示信号:经济不行,口号再好听也没用。 -
印度要改国名为“巴拉特”?或是民族主义强化的一个信号
而表象理由之下,还有现实利益诉求:India是印度“国大党(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使用的,而莫迪的“印度人民党”则是Bharatiya Janata Party。他们宣称“印度教民族主义”主要是为了打击竞选对手“国大党”,争取印地语基层选民(印度的主票仓),毕竟,懂英语者在印度社会里也是少数。 -
做空报告曝印度富豪丑闻,反对党借机向莫迪送“政治礼物”
2017年,印度人民党政府将阿达尼集团的戈达发电厂划定为经济特区,为阿达尼集团带来了6000万美元的财富。2018年,莫迪政府又将六座机场的经营权交给阿达尼,尽管该集团并无机场管理经验。 随着2023年印度地方选举和2024年印度大选的临近,兴登堡披露“阿达尼丑闻”被视作送给印度反对派的“政治礼物”。 -
印度加速改变克什米尔人口结构:修宪改法、难民回流、移民实边
通过移民等手段改变一些周边地区的人口结构,进而通过所谓“公投”将其纳入自身版图,是印度历届政府轻车熟路的侵吞策略。 克什米尔地区的人口结构,正朝着有利于印度的方向逆转。1947年印巴分治后,从巴基斯坦逃到克什米尔的印度教“难民”已繁衍到30万人左右,大约70万印度劳工还受征调或自发来到克什米尔,印度人民党还计划帮助大约20万至30万名印度教徒“重返家园”,后者在1989年的骚乱中逃离克什米尔。 (本文首发于2020年7月16日《南方周末》) -
莫迪成功连任,将为深耕中印关系带来新机遇?
在全球化、国际治理、自由贸易、气候变化等问题上,中印的共同点远远大于分歧。印度人民党2019年竞选纲领中明确表示,将加强与中国在打击恐怖主义、腐败等全球性问题上的合作。学者郑永年呼吁:“一直被低估的中印关系,重要性仅次于中美关系。” 建立跨喜马拉雅区域合作机制,能将两国合作利益最大化,使两国关系更加紧密。喜马拉雅地区,拥有占世界人口近半的 三十多亿人,经济总量达十多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29%,是世界重要的水源、能源和战略资源供应基地,对亚洲甚至对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莫迪:印度撒切尔?
印度人民党在共有545个席位的下院拥有280个以上的席位,30年来首次单独成为议会多数党。莫迪自2001年起,连续三届担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该邦经济增长率领跑印度各邦,尽管该邦人口仅占全印度的5%,但却有全国16%的工业产值和22%的出口额,被誉为印度的“广东”。入主新德里的莫迪,有望成为印度的撒切尔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