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加速改变克什米尔人口结构

通过移民等手段改变一些周边地区的人口结构,进而通过所谓“公投”将其纳入自身版图,是印度历届政府轻车熟路的侵吞策略。

克什米尔地区的人口结构,正朝着有利于印度的方向逆转。1947年印巴分治后,从巴基斯坦逃到克什米尔的印度教“难民”已繁衍到30万人左右,大约70万印度劳工还受征调或自发来到克什米尔,印度人民党还计划帮助大约20万至30万名印度教徒“重返家园”,后者在1989年的骚乱中逃离克什米尔。

(本文首发于2020年7月16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于冬

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经济以河谷农业为主。2020年6月25日,一名男孩在当地一处河谷荔枝林中玩耍。 (新华社/图)

2020年5月18日以来,大约有近3.3万名印度“新公民”申请身份证,其中2.5万人的申请已获批准。这只是印度对克什米尔一系列“人口结构改变政策”的开端。

从“政治寄居”到“新公民”

“为了这一张身份证,我们家族四代人等待了七十多年。”从印度当局取得合法身份的当天,21岁的纳维德·贾兰(Navid Jalan)兴奋地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发了一张身份证照片,并将几处个人隐私信息打上了马赛克。

他的推文跟着一长串跟帖,有庆贺也有谩骂,折射出克什米尔复杂的政治生态和历史分歧。1947年8月,时任印度总督路易斯·蒙巴顿(L. Louis Mountbatten)提出“印巴分治方案”: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居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

“印巴分治”后,贾兰信奉印度教的曾祖父从巴基斯坦一侧“逃难”进入印控克什米尔。如今,贾兰的家族已在当地繁衍四代、三十多人,却都没有克什米尔的公民身份,一直是“政治难民”。

英国殖民主义贻害至今。当时,对于穆斯林占总人口77%的克什米尔,“蒙巴顿方案”却没有按照人口多少确定归属。蒙巴顿方案提出,由当地王公土邦自行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以哈里·辛格王公为首的克什米尔贵族最终决意归属印度。

由英国殖民者埋下的“楔子”,导致印度和巴基斯坦爆发过三次大规模战争,小型冲突则达数百次,累计有一百多万人在冲突中丧生,各方逐渐形成了一条相对固定的“实际控制线”。

1972年7月,印巴签署《西姆拉协议》,主要将克什米尔分为“印控克什米尔”和“巴控克什米尔”。不过,根据联合国安理会1948年的决议,“克什米尔归属将由当地人民来决定”。

在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印度政府只好采取“绥靖政策”,以换取“查谟与克什米尔”加入印度联邦。1952年,印度联邦政府与印控克什米尔政府签署的《德里协议》规定,该地区享有“特殊地位”,除了外交、国防及通讯权以外享受“高度自治权”,甚至拥有单独的宪法和旗帜。

两年后,克什米尔的“特殊地位”写进宪法第370条。此外,宪法第35-A条款还规定:禁止包括印度公民在内的外来人口在克什米尔购买房产、定居或担任政府公职。

贾兰家族也因此过着“政治寄居”生活,一直没有公民身份,也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他们居住了七十多年的老房子也没有所有权手续。

2019年8月5日,印度国会通过法案,正式取消了查谟与克什米尔地区的“自治”地位,并将其分为两个行政区。

贾兰家族的命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