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护士下跪道歉事件:“患者至上”不能异化为“患者霸权”丨快评
医护人员的人格权利在医患关系中呈现某种失衡状态,需要卫生部门与各级医院予以重视。遭遇过误诊的我,成了“多疑”的病人
我们跟医生确认是否需要抽血化验,医生有些不耐烦地吐槽道:“现在的年轻人,会上网就觉得自己能看病了。我是专业的,还是你们是专业的呀?”挑战真医生?AI医生刚刚上路
“一位医生能够握住病人的手,向他分享自己的情绪,这在很多时候是价值非凡的。AI也许能够输出表达同情的文本,但无法输出人性。” 无论从模型质量还是患者隐私的角度,监管层都应将大模型的数据库纳入监管。医疗数据的品质关系到AI医疗决策的安全性,现阶段的大模型产品依然依赖人类医生的贡献。 即使只是以辅助决策的身份介入,AI也会为复杂的中国医患关系平添波澜。比如,当医生建议与AI不同时,患者可能会怀疑医生“另有考虑”,从而恶化互信关系。 根据相关规定,以辅助诊断产品申请三类证是医疗大模型最有可能走的审批道路。若按此规定,医疗大模型就必须经国家药监局审批,并开展临床试验。站在“医学金字塔的最底端”:一位社区医生的观察笔记
在社区医院,医患关系更像一种长期的友伴关系,医生经常需要负责病人整个生命周期的健康状况。 “我们经常提倡医学有两条腿:一条腿是医疗技术,没有医疗技术,疾病就无法治愈;另一条腿是医学人文,如果没有医学人文,我们医生不就变成治病的机器,病人成了单纯的疾病的载体了吗?” (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23日《南方周末》)压力高、责任大、负荷重,伤医案频发:防疫常态化后,医护群体何以解压?
报告显示,71%的医护人员存在职业压力,参加过新冠肺炎救治的医护人员压力更明显。外卖咖啡续命、24小时“在线”,饮食不规律、不健康和繁重的工作导致慢性病和职业病接踵而至。 医护人员职业压力的根源之一在于我国医疗资源缺乏和区域不平衡。报告对此呼吁,继续加强分级诊疗制度,缓解大医院的虹吸效应。 (本文首发于2020年6月11日《南方周末》)战疫老兵曾宪红:相比非典,新冠肺炎的救治难度更大
相比非典,从临床护理上来说,这次新冠肺炎的传播速度快,病人数量多,病情发展快,年龄分布广,整体救治难度更大了 现在我们被称为逆行的英雄,等疫情结束,我们回到工作岗位上,希望患者和家属能理解我们的付出,大家一起创造一个和谐的医患关系“北京‘医患’关系最严重的医院可能是这家”|中国绿色公号榜221期
监测时间|2019年12月22日0时-12月28日24时现在医学离解决人类健康太远了 | 对话钟南山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现在对医患关系所做的调查显示,病人最不满意的是什么?是沟通上的。沟通上的意思就是跟他心灵上的沟通,而不是光治病”男医女患, 应有第三方在场
如此规定也谈不上对男性医务人员的侮辱,相反还能预防医生被个别女性患者的构陷,对男性医务人员还是一种保护措施。相信互爱互信的力量
人吃五谷杂粮,不会不生病的。恰恰近二十年来显现出来的医患关系,备受关注。于是,依法整治医患关系,成为显学,完善乃至于繁复立法,就自然成为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