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医学金字塔的最底端”:一位社区医生的观察笔记

在社区医院,医患关系更像一种长期的友伴关系,医生经常需要负责病人整个生命周期的健康状况。

“我们经常提倡医学有两条腿:一条腿是医疗技术,没有医疗技术,疾病就无法治愈;另一条腿是医学人文,如果没有医学人文,我们医生不就变成治病的机器,病人成了单纯的疾病的载体了吗?”

(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23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李慕琰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在社区医院,医患之间更长期地相处,形成信任关系。 (视觉中国/图)

很少有一个地方像医院这样见证如此多的生死,而在社区医院,死亡并非常事。从医14年,基层医生陈妙玲自诩处在“医学金字塔的最底端”。她不像医疗剧里的执掌外科风云的大夫,毕生攀登医学领域的险峰,更多时候,她做的是医疗系统里最基础的活:在一个几万人的社区里,负责基础医疗、健康档案管理、慢性病随访。

去外院进修,她偶尔会遭遇“清闲”的偏见:“社区医院里病人少、没风险,平时就是开药、写资料一类的工作。”2004年,从西部一所名校医学院本科毕业后,陈妙玲做过私立医院的健康管理员,在大学当过校医,也在某医院当过烧伤科专科医生。2018年,她成为南京的一名社区医生。

多年来,她目睹过为了拆迁款而重度烧伤的病人;也见证过5月下旬城市周边农民燃烧稻草,为此而忙碌起来的烧伤科;有人恶意拖欠治疗费用;也有医患交流不畅,病人家属怒不可遏地发泄情绪。

“假设过去只有20%的病人有机会治愈,而现在80%的病人都可以,按理比起以前来,现在的人应该满意了,但实际情况是相反的,这就是期望值提高后产生的结果。当没被治愈的成为少数,就更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创系主任韩启德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现在的医患关系比任何时候都疏远。”陈妙玲向南方周末记者感慨。

陈妙玲把与患者之间的交往细节记录下来,出版了平行病历集《你的苦痛,与我相关》。在注重人文的叙事医学中,平行病历不同于临床上的传统病历,它记录了医生对患者经历感受的理解,更好地与患者共情,并反思自己的临床实践。

陈妙玲从医14年,在私立医院、大学校医院等工作过,也做过专科医生,最后成为一名全科医生。 (受访者供图/图)

什么是好医生

陈妙玲看过一份调查,研究“什么是好医生”的标准。她想当然地认为医术好的医生是好医生,在病人眼中,答案却不尽相同。不久前,陈妙玲接诊过一个妇科病患者,从上级医院看完病回来,气冲冲朝她诉苦:“人家都说那个专家有多好多好,让我去找他。真坏得不得了。”

病人把“坏”医生开具的诊断书递给陈妙玲,她看完后的第一感受是,“诊疗专业,处处为病人着想”。陈妙玲去上级医院进修时,跟着那位“坏”医生一起学习过,她知道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蓁蓁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7)


肖鹏宇
回复

肖鹏宇

2022-07-27

医者仁心,医学人文值得全体从业者加以重视。

大海里的一条活鱼
回复

大海里的一条活鱼

2022-06-29

医生这个职业是人类高尚的职业,可在拜金主义影响下,已经异化为生意人,看病考察医院的创收挂钩发奖金,弄得医患关系十分紧张。按理医疗科技发展,医学院医生人才的储备,医药生产企业的推进,病人应该减少,可事实上各家医院人满为患,应了东亚病夫的症状。为什么?医改必须改革彻底,坚持人民生命至上。让群众生病不遭遇因无钱治疗的艰难去找水滴筹钱,因病返贫。社区医生,家庭医生的发展,重视,加大基层医生的待遇,让小病不出社区,慢特病就在社区治疗,建立完善的社区医疗制度才是舒缓群众看病的钥匙。

151****7969
回复

151****7969

2022-06-29

我们社区医院的儿科常年爆满,就一个医生,周六上午也要上班,一周就休一天半,我家娃跟他都熟了,有次除夕夜在超市溜娃碰到了,他抱着睡着的女儿坐在服务台,一问妻子采买年货去了,平时根本没空。

158****8218
回复

158****8218

2022-06-28

三甲医院的医生一天要看的病人上百的都有,如果像外国一样一天只看几个,工资还那么高,当然温柔耐心。。。

159****0499
回复

159****0499

2022-06-27

点赞👍

岳舞轩辕
回复

岳舞轩辕

2022-06-27

致敬!其实社区医院和医生才是第一道防线,他们做得好,大医院分层治疗才能更有效!

136****5551
回复

136****5551

2022-06-27

非常客观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