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应当怎么办?
在中世纪,大学就是这样教授和学生的联合体,教师就是一切,而校舍则无关要紧。 在科学发展史上,由大学生甚至是无学历的人,作出重大发现或发明的事例并不鲜见。因此,创新型的大学,必须坚持科研走在教学的前面,因材施教,在研究中增长智慧与才干。 创办Udacity的斯隆教授认为,慕课比预想的要糟糕,甚至是失败的,因为课程完成率不到10%,这怎么算是成功呢? (本文首发于2021年4月8日《南方周末》) -
大学究竟应该怎么上?
今年以来,人们对于大学生的关注形成了众多热点:“小镇做题家”“绩点为王”“二本学生”……这些被广泛讨论的话题,揭开了此前少为人关注的当下大学生共同的困惑。这些困惑,一方面考验着个人的自主意识,另一方面,也是对社会和大学教育的追问:当下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年轻人?大学教育是否回应了社会需求? 多年来,教育家、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持续思考大学教育及改革。在他看来,大学生应该怎样度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应当达到怎样的目的,是他直到老年之后,才思考出答案的问题。“如果他们真正明白了上大学的根本意义,将不仅使他们在大学过得非常充实,而且还可以为他们日后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首发于2020年10月22日《南方周末》) -
我的老师·我当老师
【编者按】每年的九月十日是教师节,人人都有过老师,可是,其中一部分人是做老师或做过老师的。现在,我们邀请的四位作者,王鼎钧回忆自己的山东老家的老师,其实他退休前也是做老师的,任教于美国西东大学;刘道玉回忆了自己的三位老师,其实,作为前武汉大学的校长,也是一位老师,且是一位教师之长呢;宗福先是新时期话剧第一声《于无声处》的作者,他回忆的是他的戏剧老师,从“三人行必有我师”意义上看,师傅不仅限于学校,到处可以请益;最后,是一位小说家田耳,他的正式身份是广西大学的教师,但他很痛苦,因为他是个“大舌头”,讲台对他就是挑战。听听他们眼中老师或自己的故事吧。 -
刘道玉 没时间驻足回望
他心系国家,关心教师和学生的个体命运,而非空洞地脱离对个体的爱谈爱的教育 -
议教 | “高考工厂”为何仍有巨大市场?
一个明明错误的教育怪胎,不仅没有人制止,反而却有巨大的市场,成为部分人趋之若鹜的选择。这究竟是为什么? -
刘道玉:子规夜半犹啼血
他至今仍是这座校园里最有声望的校长,被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所铭记。 -
刘道玉:做中国教育改革“啄木鸟”
刘道玉被称为“武大蔡元培”。 -
刘道玉:怎样办好“少年班”
坦率说,现在“少年班”取得的成就,仅仅停留在培养了多少多少的博士、教授和院士,以及IT和金融行业的多少CEO。 -
功利化是教育的病根
只有了解教育的起源,才能对教育的功能有正确的认识,从而自觉地抵制教育功利化的倾向。 -
【我的老师 我当老师】我的三个老师
有三个阶段的老师对我帮助最大,也使我终身难于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