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伦:做好文学的生意
在信息碎片化、人们对消费更谨慎的时期,彭伦和他的同事们做的书却卖得不错。我们与彭伦聊了聊,做出版这行怎么活下来、活得好?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张福生 | 《易卜生文集》出版始末兼忆绿原先生
克里斯蒂女士是挪威易卜生研究中心主任,我们向她介绍了停滞多年的《易卜生全集》编辑出版情况。老太太六十开外,用精神矍铄形容一点不为过。看着她丰富的表情由惊讶转为惊喜,我认定有“戏”。狂欢和狂欢之后|南周文化榜
2025年1-2月文化榜: 电影:《小小的我》《哪吒之魔童闹海》 图书(虚构类):《迷宫:残雪全新小说集》《足迹》 图书(非虚构类):《仇恨年代的爱:一部情感编年史1929-1939》 展览:“遇见黄东:一个清代广州‘事仔’的大世界” 剧集:《异人之下之决战!碧游村》 纪念:徐熙媛 方大同 推荐人: 王小鲁 电影学者、中国电影资料馆副研究员 路魆 青年作家,出版有小说集《吉普赛郊游》 冯俊华 出版人,“副本制作”编辑 乔纳森 资深书评人 程美宝 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教授 陆嘉宁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读本》出版发行
王春南 | 敢为人先的出版家蔡玉洗
他成了文学青年仰望的人物,给谁出一本文学著作,说不定谁就能一炮打响。好些作家在成名以前,都得到过他的帮助。萧相恺 | 慢一步:我与欧阳健先生
我打电话要他赶回南京参加评职称,他却置自己的职称于不顾,选择留在出版社处理出版事宜,哪怕我用和他相处过程中从未用过的严厉语气责备他。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英国人如何成为“汉简研究绕不开的人物”
学者冯立曾撰文总结英国汉学家鲁惟一的学术贡献,参与编撰《剑桥中国史》为其一。其二是鲁惟一作为第一代汉学家之一,教学研究七十余年一直笔耕不辍,是西方汉学界最早重视中国古代出土文献研究的顶级学者。其三,作为中西学术交流的文化使者,他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经典翻译介绍至西方。 鲁惟一认为,历史学者都肩负着两种不同的使命,“一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出版学术著作,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为其他学科的专家学者提供借鉴;二是面向大众,引领他们对自己的研究话题产生兴趣,为普通大众的知识普及做好引领。多年来,我自己关于秦汉史的研究都是为了向世界介绍中国早期历史,让更多的专家和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早期古代史,以便给他们提供一个可资比较的文化视角,进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概论》出版发行
旁观者朱德庸:情绪是灵魂的呐喊,处理好人才有希望
“你知道吗,我头上有一根天线。”朱德庸用手在头上画了一圈,分享自己的创作秘诀。“它接收四面八方的讯息,我处理好画出来。”在漫画中,朱德庸一边无差别地攻击每一个人,一边又无差别地安抚每一个人。 “情绪就是灵魂提问,你答不出来,你就有情绪。把情绪处理好,未来才有可能,否则情绪会越来越大,吞噬一切。我这本书(《一个人的人生未爆弹》)原来只想画给自己,出版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觉得必须拿出来让大家重视我们不在意的情绪,一定要解决,否则就是残害自己,残害别人。”诗人灰娃去世,留下“天真,高贵,自然的生命声音”
2025年1月12日,诗人灰娃逝世,享年98岁。 灰娃原名理昭,1927年生于陕西临潼,1939年入延安儿童艺术学园学习,1946年随第二野战军转战晋冀鲁豫地区,1955年初进入北京大学俄文系求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编译社工作。1972年,灰娃开始写诗。她出版了诗集《山鬼故家》《灰娃的诗》《灰娃七章》、自述《我额头青枝绿叶》等,曾获“柔刚诗歌奖”“中坤国际诗歌奖”等。 她在诗里写出嫁、哭坟,写水井、纺车,写《心上的清泉》《美丽忧倦的大地》。在《野土九章》和《祭典》里,充满了乡俗民风、人情世故、生老病死、节庆悲欢。她把这一切都叫作“生活样式”。 灰娃忠诚地守护早年所受的教育,笃信真实、自然和美好,道德与言辞上秉持“洁癖”;但在数十年的跌宕里,目睹种种颠倒的是非、信仰的崩坏、各种斗争与非人行径的上演,让灰娃生出巨大的恐惧,一度求解无门。“我很伤心失去的那些很有人情的、深意悠远的文化气息,我们中国人怎样看待宇宙自然、人、生命鬼魂;怎样度过一年中那些特殊日子;季节更替、二十四番花信风次第吹拂大地人间,这些神秘奇妙情境,先人们如何迎来送往它,又怎样地接待并且送上那些流浪者、乞讨者、五体投地朝山进香的圣徒?每当这种种时节,人们的服饰、仪容、举止无一不是关乎人文、文化及文明,难道这些都是万恶的四旧?必得砸烂铲除而后快吗?”对于往昔种种美好的丧失,她曾有刻骨铭心的痛惜。 写诗,成了灰娃自1970年代一个并非自觉的出口。每个字仿佛岁月凝结,又让读者感受到平静之下的岩浆。文学评论家谢冕称灰娃的诗风诡异奇绝,毫无师承,独此一个。灰娃却道,自己是无意中走到诗的森林、诗的园子里来的。她只是牢牢地记得那句:“宇宙神说:地上的路,你还没有走完,每个人必须走完自己的路,这就是人生。” 2020年秋,因新诗集《不要玫瑰》面世,灰娃接受了《南方人物周刊》的采访。采访中又一次触及到生活样式,她忽地直起身,“我的结论就是,人类永远依着美和善往前走。” 本文原刊发于《南方人物周刊》第653期,重发以示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