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话气候先锋丨施耐德电气张开鹏:激发产业链减碳“协同效应”
供应链上众多企业减碳面临方向不明、路径不清、执行不足、回报不定的困境和误区,需要先行者的赋能。 -
全球碳市场:取得“突破”,但仍“早期”
COP29第一天即宣告全球碳市场有“重要早期突破”,引全球媒体关注。但很快人们就发现,比起“突破”,更重要的关键词是“早期”。 和所有自愿减排市场一样,全球碳市场的核心问题是“要有人愿意埋单”,同样可能陷入交易动力不足的困境。 “6.4条落地后,可能会出现小规模的示范项目,但难以成为全球履约和降低减排成本的重要机制,其理论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
专访欧盟委员会首席科学顾问组副主席
我们具备实现净零排放的手段,也知道需要做什么。我们的经验是,投资小颗粒、小规模的技术,有巨大的改进潜力并可降低成本。 CBAM的收入应该用于改进技术或补贴公众,对出口国和他们的国民碳减排产生积极影响,否则这可能是一个贸易壁垒,没有经济学上的意义。 应对气候变化,我们需要新的社会契约——我们都没有签署的合同,但必须遵守。这不一定是成文的法律,而是我们如何与他人互动的隐性知识,是社会运作的方式。 -
伊利集团:同心共绿,释放双碳领导力
作为行业龙头企业,伊利集团3勇担责任,充分发挥行业领导力,不断夯实自身碳管理能力,并逐步将其碳管理能力向产业链扩散,携手供应商、合作伙伴、消费者共同应对乳业减碳难题。 -
多国运动员自带空调入住巴黎奥运村:“环保理念”何以遇冷丨快评
巴黎奥组委2024年7月2日制定的“允许各队自费订购便携式空调装备”方案,正是出于对各国代表团反弹声浪的一种妥协,也堪称是“环保理念”遭遇现实需求之后,折中与妥协的产物。此次“空调风波”也再次显示,那些看起来高大上的意识形态理念比如“环保减碳”,并非在现实中举世皆准的行动指南,巴黎市长伊达尔戈们的执念可谓是踢到了沉重的铁板。 -
算碳,减碳,绿色壁垒来了,如何帮助企业出海?
对中国企业来说,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分为两个阶段,现在是算碳,未来是减碳。 “时至今日,中国制造业企业在面临印度、东南亚等国家的竞争时,早已不具备人力成本优势,而绿色低碳有望成为未来中国制造业的核心优势,成为出海名片。” -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各省准备怎么干?
11个省份在回顾2023年工作时提及“新三样”出口数据,山东、四川、福建、安徽、重庆将扩大“新三样”出口列入工作计划。 在“气水土”三大污染防治战中,地方最关心水和气,水质和空气质量分别被23个省份提及54次、46次,16个省份提及土壤污染。 18个省份提及支持国家公园创建。17省份把修复历史遗留矿山生态列入2024年工作任务。 -
ESG概念迎来20周年 康师傅推出“艺术×商业×环保”减碳“新公式”
-
科学与执念:低碳“领跑者”的减碳良方
-
建筑减碳,地产企业责任几何?
房地产企业处于建筑价值链的中间环节,能够发挥重要的杠杆力量,促进上下游低碳转型,领先企业已开始行动,提升自身竞争力,驱动行业向绿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