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改革开放先行区如何打造?访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副领队邓钢
经过30年援藏,现在这里更需要的是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系统产业发展所需的软件支持和智力支持,比如先进的管理模式、高水平的专家人才支援、产业发展平台和输出渠道。 下一步我们将助力林芝建设成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世界级清洁能源基地,奋力打造西藏改革开放先行区、共同富裕模范区、绿色转型引领区、民族团结模范区、固边兴边样板区。 -
把握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总书记引用这些典故
-
促进健康发展、助力共同富裕,诺华宣布在华设立卫生健康发展基金会
-
浙江“民宿村”村书记蔡明福: 乡村旅游业的受益者丨我这十年
早在1998年,蔡明福就进入了村两委,他记得,那年整个村的收款收据全加起来还不到9万元,而现在,这个数字得翻上百倍,达到千万。 (本文首发于2022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 -
二十大代表风采丨傅平均:带领村民走共同富裕之路
-
姚洋:共同富裕的根本是教育资源均等化
现在,我们要尽量实现帕累托改进、不让任何一个人落下来。国家和社会应该做的,是为每个人提供充分的条件。如果我们每个人的收入能力都提高了,共同富裕就实现了。 我个人的建议,首先要延长我们的义务教育时间,把义务教育从初中教育变成高中教育,实行小学和中学各五年的十年一贯制义务教育,这样的好处是资源分配的均等化,所有孩子都应该接受这样的机会。 我们搞共同富裕不是要均贫富,而是均无贫,投资每个人的教育,每个人的能力,跟我们中国人所秉持的道德观念是可以合拍的。 (本文首发于2022年9月29日《南方周末》) -
陆铭:共富是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发展的地方
如果没有制度障碍,人口的自由流动可以使不同的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实现人均收入的均等化,或者生活质量的均等化。当设置了劳动力流动障碍的时候,“均等化”就实现不了了,它就会转化为地区之间、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这是我一直在讲的道理: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让有地理优势的地方继续保持优势,让地理条件不够好的地方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因此,需要适度人口流出来提高留守人口的人均收入,无论流出人口还是留守人口都可以增加收入,共同富裕。 如果在人口流入地同步增加土地和住房的供应,对稳定全国房价也有利。 (本文首发于2022年9月15日《南方周末》) -
白重恩谈“零次分配”
这里需要强调的问题是,第三次分配应该是自愿的。如果在执行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尊重自愿原则,它的积极作用可能就会受到负面影响,负面影响可能更大一些。 零次分配,最大的考虑就是公平,而且零次分配中,公平和效率是一体的。比如,平台的财富是数据,而数据的贡献者是每一个人。分配数据收益的享有权时,是否可以考虑分配给每一个人?这个话题是否能纳入共同富裕中来讨论?这里面也有一个效率的问题,不希望数据确权带来平台效率的损失,我觉得这也是零次分配可以考虑的问题。 我的建议是把排放权也看作是零次分配的一个对象,排放权不是免费发放给电力企业,而是把排放权分配给电力的使用者。 (本文首发于2022年9月8日《南方周末》) -
重构向上向实向善履责路径——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2021)解读
2021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遭受挑战的一年。 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继续在全球蔓延,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多重影响;另一方面,气候变化、生态破坏、失业和贫困等全球性问题的威胁不断加剧,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全球工商业组织已经深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点。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22年CEO调研报告》显示,51%的全球受访者将可持续发展视为未来两到三年的最大挑战;在中国,52%的受访CEO持同样观点。 逆境之下如何突围,考验着企业的战略眼光和能力,也考验着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即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该如何看待履行社会责任与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从2019年8月181家美国顶级公司首席执行官在“商业圆桌会议”上联合签署《公司宗旨宣言书》,提出公司的首要任务是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到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投资在全球渐成主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越来越具有战略性,越来越关注实质性。 2021年,推动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顶层架构更加完善: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订草案)》增加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应当在遵守法律法规规定义务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公司职工、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社会公共利益,承担社会责任;国家鼓励公司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公布社会责任报告。2022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成立社会责任局,旨在更好推动中央企业成为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 在中国,履行社会责任逐渐成为企业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本文首发于2022年7月28日《南方周末》) -
益思丨“第三次分配”语境下建设中国特色公益慈善品牌迫在眉睫
中国的公益慈善在“第三次分配”的语境下,面向“共同富裕”这一长远目标,加强品牌建设、充分发挥品牌的作用和价值,可谓是恰逢其时。同时必须指出的是,不管国家将来出台什么样的配套措施“引导”社会善意(善款),“自愿”的特征不会消弭,公益慈善机构加强品牌建设的议题非常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