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年算账|记者过年
安置房遗留问题是我们组三百口人多年来公共生活里的头等大事。 -
藤校校长被迫说Yes or No,巴以冲突撕裂美国大学
可以看到,犹太学生和阿拉伯学生没有别的共识,但他们都相信,美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偏见。 在主流舆论引导下,巴以冲突不但撕裂了美国高校,也刺激了高校内的“取消文化”。 谈论巴勒斯坦“已经成了美国公共生活最后的禁言区”。犹太学生和阿拉伯学生没有别的共识,但他们都相信,美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偏见。 -
“蓉漂之后,再无漂泊”:年轻人与成都的双向奔赴
“在兴隆湖边走一圈,抬头就能遇到博士。”实验室里,摆满了刘宏艳团队的科技转化成果,这位内蒙古人已经在成都买房定居。 网友发帖询问:明天成都难得天晴,有没有人一起去高楼上看雪山?第二天天不亮,已有不少人在楼顶搓手等待。 王淼淼好奇强盛的生命力从何诞生,分享者们以各自的方式回应着她的疑问。丰富的公共生活,为年轻人提供了共鸣的机会。 -
应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速率与步伐:我的一则社会学观察
对于假期里数量庞大的乡村孩子,如何填充他们的空余时间,如何营建有意义的公共生活,如何让他们充分参与“家事”,如何让他们学会成为家里的合格“小主人”,如何让他们逐渐脱昧,如何加速他们的社会化过程,如何让他们与城里的孩子有效联结,如何让他们的每一天变得有意义与有价值,这当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
街拍的边界在哪里?
近日,成都太古里一则街拍视频引发舆论关注。街拍由来已久,随着社交媒体、短视频的兴起而愈加火热,作为新的技术手段冲击原有社会公共生活的折射点,街拍正在向艺术与法律的双线谱渐次着落。 早在2019年,成都太古里就曾发文禁止商业街拍,“保护个人肖像权”,但打开社交媒体,“街拍”图片和短视频比比皆是,在北京三里屯、上海武康路等地,街拍热度不减。 街拍的艺术性与法律边界如何厘清?在与街拍摄影师和律师的探讨中,我们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
身高内卷的今天,身“高”者也有烦恼
除了私人生活中的房子、车和衣服,我在公共生活中也经常遭受“麻烦”。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很容易卡在有抽屉的桌子里。 -
随机波动:在风浪世界里联结,抛出声音的锚丨2022魅力人物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从未缺席,从未遗忘丨2022文化原创榜·短视频/直播
☆年度短视频/直播:抗疫 ★入选理由:2022年,短视频和直播最大限度地参与了公共生活。它记录了奥密克戎在中国大流行的一年,从动态清零到优化调整防控措施,人们的情绪由惊颤到坦然。这是充满故事性的一年,在镜头中,人们在家中等待,然后走出家中,生活随之复苏和重建。 (本文首发于2023年1月12日《南方周末》) -
快评|“史上最严遛狗禁令”凸显社会自治缺位
与犬只挤占公共生活空间产生最直接联系的不是政府,而是居民生活的各小区。小区应有权制定公约,对饲养犬只在小区内的一切问题作详细规定。 -
中国式养生:“如果可以提升活力,那就是养生”
夜幕降临,人们悠闲地走街串巷,物美价廉的街头摊点随处可见,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能看到锻炼者的身影,他们让大街小巷充满了活力。 这幅北京街头日常生活的图景,出自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冯珠娣笔下,其中最让她感兴趣的是以北京为代表的中国特色公共生活:形形色色的养生活动——打太极、唱歌、清水书法、遛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