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养生:“如果可以提升活力,那就是养生”

夜幕降临,人们悠闲地走街串巷,物美价廉的街头摊点随处可见,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能看到锻炼者的身影,他们让大街小巷充满了活力。

这幅北京街头日常生活的图景,出自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冯珠娣笔下,其中最让她感兴趣的是以北京为代表的中国特色公共生活:形形色色的养生活动——打太极、唱歌、清水书法、遛鸟等等。

责任编辑:邢人俨

2019年3月,北京市民在玉渊潭公园内跳舞。 (ICphoto/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11月7日《南方周末》)

夜幕降临,人们悠闲地走街串巷,物美价廉的街头摊点随处可见,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能看到锻炼者的身影,他们让大街小巷充满了活力。

这幅北京街头日常生活的图景,出自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冯珠娣笔下,其中最让她感兴趣的是以北京为代表的中国特色公共生活:形形色色的养生活动——打太极、唱歌、清水书法、遛鸟等等。

20年前,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关于人类学和中医学的研讨会上,冯珠娣和中国国学学者张其成发现彼此对身体这一议题有共同的兴趣,于是打算合作研究。在讨论研究什么时,张其成向冯珠娣建议,中国城市里日渐热衷的养生潮流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从那以后,两人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对当代北京的养生实践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研究。他们关注的是北京人的养生活动和城市空间的关系、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如何影响我们对养生的理解、今天的中国人如何理解生命等问题。

2019年4月,冯珠娣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张其成合著的英文专著《万物·生命:当代北京的养生》由三联书店翻译出版。

学英语、针织是养生,但熬夜打麻将不是

书中,冯珠娣和张其成勾勒了养生活动在北京乃至整个中国日渐风靡的背景。其中之一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医疗市场化,政府鼓励民众防病健身,许多中国人不得不拾起“求医不如求己”的信条,通过养生的方式规避市场化带来的高额医疗成本。1990年代以来,广播电视、报刊书籍等共同推动,养生保健市场如火如荼,源源不断地向大众提供各类实用健康指南。

冯珠娣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英文里并没有和养生对应的词,她唯一能想到的最接近的英文就是wellnesspractice,即为了身体健康所做的活动。“中国的养生有非常深远的历史,它意味着很多事物,远远不止保健这一层意思,wellnesspractice这个翻译无法涵盖养生的内涵。”

养生包罗万象,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锻炼、保健等范畴。“养生之道,吃饭睡觉,吹拉弹唱,打球照相,写字画画,作诗对对,下棋解闷,谈天说地。”《万物·生命》一书引述了这一则关于养生的顺口溜。

在北京坐公交时,一位老太太主动用英语告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周凡妮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