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人工智能操控了马斯克——对话尤瓦尔·赫拉利
人类的末日,会是最冷酷无情的寡头被真正冷酷无情的AI接管吗?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亚太地区何以成为生育率洼地?扭转价值观才是关键
如何在尘世喧嚣的现世,重建信仰、信念,在价值观层面和文化传承方面,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助,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谅解、相互爱慕,而不是继续鼓噪“三国杀、韩式罪案剧、族群仇恨、性别对立”等底层互害思维,恐怕真是世纪级的艰巨人类工程。 -
在孩子面前,举行一场离婚宣告仪式
是消解仇恨,把父母的关注重心重新拉回孩子身上,让孩子更加客观地看待父母,“而不是种下一颗仇恨的种子”。 在这类家事案件中,未成年人不是案件的直接当事人,儿童权利常常被遗忘。 -
柏琳:在巴尔干,我尤其感到外部世界的虚伪
“我在巴黎街头碰见小偷,向本地人抱怨时,他们总会说c'est la vie(这就是人生),谁在巴黎没被偷过呢?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巴尔干半岛,讲给西欧人听时,他们会觉得我去了一个白天是土匪、晚上是杀人犯的惊险地带,然后说,‘看,那里就是不能去。’我以前碰到的德国朋友,他们开房车在巴尔干半岛旅行时,如果发生事故,会觉得是整个半岛的问题。这就是双标。” “仅从巴尔干的历史和现状来看,我认为人们是需要遗忘的。记忆有时候有偏差,最后大家记得的只有仇恨,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也无益……为了活下去,我们必须见面,点头说你好,无论我心里是否情愿,这是维持文明不至于走向失控和暴力的基本”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专访《边水往事》导演老算:爽感是极致境遇下还能明哲保身
你不要想用理想主义去撼动一个根深蒂固、刀耕火种的社会,你撼动不了,你只是一个小孩。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坚守你那一点点善念,那一点点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一个戏看的就是人物关系的变化,不是看人设,不是看事件……关系一有,很多情节就滋生出来了。愤怒、仇恨、离别、爱慕,你看的就是这些。 -
英暴力抗议741人被捕,俄一州进入紧急状态 | 知世分子
英国首相斯塔默8月4日谴责相关暴力行为,并称抗议者利用社会悲痛情绪制造骚乱。他强调,政府将全力支持警方打击那些试图散播仇恨的极端分子。 多日来,哈马斯领导人伊斯梅尔·哈尼亚在伊朗被杀,真主党军事指挥官福阿德·舒凯尔在贝鲁特被杀,引发相关各方威胁对以色列进行报复,加大了巴以冲突升级为更广泛的中东战争的风险。 据悉,该自杀官员曾主持调查韩总统夫人金建希收受名牌包事件。2024年6月,“权益委”称金建希“无违法行为”,并宣布结案。 -
斯洛伐克总理遭枪击,欧洲政治暴力愈演愈烈?
菲佐此次遇袭,引发欧洲内部逐渐增长的多极化、有仇恨的政治争论,正在变成暴力行为的担忧。 -
苏格兰《仇恨犯罪法案》生效后,她差点要进监狱
2024年4月1日起,如果你把男人称为男人,在苏格兰可能被定罪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亚裔细分法案”引发热议:身份政治让“美国梦”褪色丨快评
族裔细分的政策却在背道而驰,以官方政策为“身份政治”背书,以左翼意识形态强行划分哪些族裔“强势”、哪些族裔“弱势”,再划定哪些族裔应当受到优待与照顾,这一切都偏离了当初“平权运动”的初衷,强化而非消除族裔差异的后果,就是背弃了美国建国的宏大叙事,在各大种族与各个族裔之间建立更为细致的此疆彼界,制造族群之间的仇恨与对立,徒增美国社会的内耗。 -
J.K.罗琳被控“仇恨犯罪”:“政治正确”对轰要到何时? | 快评
欧美社会在“政治正确”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唯我独尊目无余子,宽于律己严以待人,已是公众对某些“少数群体”的普遍感受。不少有识之士如马斯克惊呼“本来我还算左派,但现在坐标系不断往左移,甚至我被动成了右派”。讽刺的是,罗琳本人正是属于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