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生育率倒逼企业转型:“家庭友好”成ESG竞争新高地
世界人口正在经历从高增长向低增长的历史性过渡,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正在改变全球劳动力市场的格局。劳动力短缺将导致企业招聘成本增加,生产效率下降,而家庭友好型工作场所能够通过吸引和留住人才,缓解这一挑战。“德国经济的分水岭”:访德国弗莱堡大学经济学教授拉尔斯·P·菲尔德
在德国,建设一座桥梁通常要花6-10年,这还不包括建设需要的时间,只是前期的走流程。 统计数据显示,德国在AI方面专利数仅次于美国和中国,在全球排名第三,所以并不是那么糟。 人口老龄化会导致社会对于创新抵抗力增加,并不是说老年人不能再创新,而是担心他们的知识过时,会被新的知识替代。“无人继承,收归国有”?谁在分配孤寡老人的遗产
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空巢化因素叠加之下,老年人遗产继承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遗产管理人制度是为了保护遗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保护继承当事人的利益而创设的。” 遗产管理人主持财产分配有法律效力,也解决了遗产纠纷都要上法院的痛点。但有时候,作为遗产管理人的民政部门不能、不敢、不会裁量,制度在这个环节上空转。 “没有遗嘱,后续所花的社会成本是(立遗嘱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陈凯建议民政部门排查孤寡老人,推动其制定遗嘱。“黑救护车”从何而来?非急救医疗转运困局求解
很多地方民营医院可以配备救护车,还有一些符合当地要求从而持牌的转运公司,也会通过出让挂靠资质牟利。 “(救护车小卡片)每个病床床头都有,厕所里、茶水间也有,甚至有些地方医生、护士的办公桌上也有。” 近年来,非急救转运业务需求不断增加,除了与人口老龄化有关,还与分级诊疗和优质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衡相关。 大机构望而却步,“A地政策支持,好不容易拿到牌照,但做不了B地、C地。”日本70岁老妇勒死102岁母亲:关切老龄化对文明存续造成的威胁丨快评
长寿老人多,是物质丰裕的自然结果,但由于人口结构老龄化对年轻人与下一代的挤压效应,照看老年人,尤其是失能失智的老年人,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这个问题的解决又很难社会化,主要还得靠自己的子女。安进许蔼龄:骨质疏松症并非女性的“专利”疾病
及时干预、规范治疗可以有效减少骨质疏松症患病风险。比如骨密度检查,就可用于骨质疏松症预警、诊断及药物疗效评估。我们特别建议女性在50岁左右开始进行骨密度检查。 未来一段时间,慢病防治仍将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中之重。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老龄化人口,随之而来的是不断扩大且尚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我们的解决方案与之高度契合。亲戚越来越少
从现在起至21世纪末,全球范围内人们的亲戚数量将大幅下降。这意味着家庭规模越来越小,叠加人口的老龄化,使得处于中间的成年人面临异常大的照看责任,塑造出独特的“三明治一代”。日本经济圆桌:股市创33年新高,少子化不再是比较劣势
在产业链的转移和重构过程中,海外资金进入日本,日本会是亚洲很重要的一个增长点。 日本高就业率,是因为每年的总人口都是净减少,没剩多少能工作的人。 少子化和老龄化已经不是日本的比较劣势,很多国家都处于相同状态,今后比拼的是技术和制度优势。手机销量六年腰斩: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换新了?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新生儿数量减少,手机现在的红海竞争必然更加激烈。赢得未来市场的关键,要看谁有能力创造出“掀桌子”的颠覆性产品,用熊彼特“创造性破坏”能力再次挖掘市场新的需求,开辟新的市场 (本文首发于2023年1月19日《南方周末》)专访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走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之路”
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变化(从7%上升至14%)为例,中国用了21年(2000年约为7%,2021年为14.2%),法国用了115年,美国、英国用了四十多年。 目前已形成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合作、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养老机构依法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这四种相对成熟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继续聚焦预防、治疗和照护服务,加大照护队伍培养培训力度,推动照护机构发展,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不断增加失能老年人的照护服务供给。 老年期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应着力深化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将人口老龄化的国情要素融入各领域、各行业的政策制定、工作推进中,深入挖掘老龄社会潜能,激发老龄社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