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70岁老妇勒死102岁母亲:关切老龄化对文明存续造成的威胁丨快评
长寿老人多,是物质丰裕的自然结果,但由于人口结构老龄化对年轻人与下一代的挤压效应,照看老年人,尤其是失能失智的老年人,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这个问题的解决又很难社会化,主要还得靠自己的子女。 -
安进许蔼龄:骨质疏松症并非女性的“专利”疾病
及时干预、规范治疗可以有效减少骨质疏松症患病风险。比如骨密度检查,就可用于骨质疏松症预警、诊断及药物疗效评估。我们特别建议女性在50岁左右开始进行骨密度检查。 未来一段时间,慢病防治仍将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中之重。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老龄化人口,随之而来的是不断扩大且尚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我们的解决方案与之高度契合。 -
亲戚越来越少
从现在起至21世纪末,全球范围内人们的亲戚数量将大幅下降。这意味着家庭规模越来越小,叠加人口的老龄化,使得处于中间的成年人面临异常大的照看责任,塑造出独特的“三明治一代”。 -
日本经济圆桌:股市创33年新高,少子化不再是比较劣势
在产业链的转移和重构过程中,海外资金进入日本,日本会是亚洲很重要的一个增长点。 日本高就业率,是因为每年的总人口都是净减少,没剩多少能工作的人。 少子化和老龄化已经不是日本的比较劣势,很多国家都处于相同状态,今后比拼的是技术和制度优势。 -
手机销量六年腰斩: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换新了?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新生儿数量减少,手机现在的红海竞争必然更加激烈。赢得未来市场的关键,要看谁有能力创造出“掀桌子”的颠覆性产品,用熊彼特“创造性破坏”能力再次挖掘市场新的需求,开辟新的市场 (本文首发于2023年1月19日《南方周末》) -
专访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走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之路”
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变化(从7%上升至14%)为例,中国用了21年(2000年约为7%,2021年为14.2%),法国用了115年,美国、英国用了四十多年。 目前已形成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合作、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养老机构依法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这四种相对成熟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继续聚焦预防、治疗和照护服务,加大照护队伍培养培训力度,推动照护机构发展,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不断增加失能老年人的照护服务供给。 老年期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应着力深化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将人口老龄化的国情要素融入各领域、各行业的政策制定、工作推进中,深入挖掘老龄社会潜能,激发老龄社会活力。 -
党俊武、刘晓春、胡澎谈老龄化:需要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老龄化或者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生育率在一定时期内降低,或许是应对人类科技发展、医疗技术发展的自然调节。” “眼下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先要让年轻人有钱,当子孙有钱了,老人们自然就愿意把钱花在自己身上了。” “在日本,鼓励年轻人就业与老年人再就业并不矛盾,两个群体能胜任的工作性质有差异。” -
卫健委答南周:将加大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供给
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加大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供给,将是下一步医养结合发展的方向之一。具体而言,将支持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为失能、高龄等老年人提供居家医疗服务,“这是老年人迫切需要的”,并落实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
41岁未婚妈妈,历时4年拿到生育津贴:“我从不后悔”
张萌争取生育津贴的四年期间,社会生育政策开始“破冰”——全国出生人口逐年下降、生育率不断走低、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这些变化给类似张萌的单亲妈妈们带来了转机。 “我生孩子、养孩子,还得偷偷摸摸申请应有的权益?很多妈妈状态不好就是因为首先她们不认同自己的身份。” 研究表明,有幼儿的单身母亲报告抑郁或焦虑症状的可能性是有伴侣的母亲的两倍,特别是在面临经济、社会逆境时,合适的社会支持相当重要。 -
十年增长3.4岁,人均预期寿命变化潜力何在?
过去几十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的增长的主要贡献来自婴儿死亡率的降低。老年期寿命延长将成为促进人均预期寿命增长的主要动能。 健康老龄化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手段和途径。其中,适老化改造可以显著提升老人自主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