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进入3.0时代?专访香港大馆美术馆掌舵人皮力
“中国最早的像成都的上河、沈阳的东宇,第二代像OCAT,再往后像时代美术馆,今天已经长成新的东西。……但我觉得第三代可能要强调,除了艺术家表达意见之外,怎么样能够成为公众交流的平台。”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所长丹·史密斯:“欧洲内部的分裂在加剧”
特朗普可能像儿童聚会上的魔术师,左手在挥手分散注意力,实际打的是另一手牌。让加拿大成为美国第51个州的想法确实荒谬,这可能是他的干扰项。 在格陵兰岛上,特朗普似乎比上次认真。 欧洲的安全框架也建立在乌克兰战争的结局之上。欧洲需要找到一种与俄罗斯共存的方式。欧洲领导人想加入谈判桌,因为俄乌冲突的结局与欧洲自身利益密切相关。 中国需要与世界交流、沟通。中国肯定可以克服世界的误读,中欧交往也应该提高透明度。《十三邀》八岁:“好的交流不是对答如流”
“真正投入彼此的交流,在那一刻激发出来的思考,也许会有迟疑,有误会,甚至词不达意……” 李伦回忆,《十三邀》已经做了六季之后,他和朱凌卿在办公室讨论节目还能往哪里走,当时他们是没有答案的,“只是知道好像我们太熟练了,对于创作来讲,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全国人大代表白玛措:看到南周报道,我做了这些双碳调研
“我建议要扩大碳中和相关专业布点,特别是地方院校和中西部地区高校。另外,推动一些绿色双碳领域的专业人才将知识带到西部去,缩小东西部的差距。此外,我也建议要完善双碳领域职称评定体系。” “接下来,我会关注双碳最新的变化和理念,关注在日常生活中,双碳对农牧民具象化的影响。希望今后可以和南方周末有更多的交流,在未来能够提交一份高质量的建议。”康巴赫领航开场2025京东厨具核心合作伙伴企业家交流会,共话行业新未来
“情绪价值多过实用价值”,家访过时了吗?
浙江一项调查显示,超85%网友不喜欢入户家访,90后家长占比颇高。电话、微信已成为家校沟通主渠道,很多家长认为家访没必要。 汪安一年需家访约30名学生,每个家庭只有10-30分钟,还得填记录表、拍照留痕,她得拼命赶流程。 “我去家访之后,小孩子会觉得,我跟他们好像有点不一样了,我们之间很亲近。”朱灵觉得,家访能增进师生感情。 于潇认为,家访仍不可替代,但有必要做出改变。学生日常的小问题可以线上交流,家访注重沟通需要长时间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阿夏曼巴: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藏医文化守护者
能否通过现代科技的手段,将藏医传统疗法更广泛地推广?赵国军随后与藏医传承人、教育和医疗领域的专家深入交流,逐步明确了自己的方向——不仅要保护藏医,还要让它以现代化的形式焕发新生。一个英国人如何成为“汉简研究绕不开的人物”
学者冯立曾撰文总结英国汉学家鲁惟一的学术贡献,参与编撰《剑桥中国史》为其一。其二是鲁惟一作为第一代汉学家之一,教学研究七十余年一直笔耕不辍,是西方汉学界最早重视中国古代出土文献研究的顶级学者。其三,作为中西学术交流的文化使者,他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经典翻译介绍至西方。 鲁惟一认为,历史学者都肩负着两种不同的使命,“一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出版学术著作,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为其他学科的专家学者提供借鉴;二是面向大众,引领他们对自己的研究话题产生兴趣,为普通大众的知识普及做好引领。多年来,我自己关于秦汉史的研究都是为了向世界介绍中国早期历史,让更多的专家和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早期古代史,以便给他们提供一个可资比较的文化视角,进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