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4
唐尚珺终于上大学:“高考16次是一段弯路”
唐尚珺,中国高考复读话题里绕不过去的一个名字。2024年9月1日,在高考16次之后,这名争议人物终于来到华南师范大学入读。在35岁的年纪,成为了大一新生。 -
竖屏短剧:站在风口野蛮生长
2023年被从业者称为“付费短剧元年”,短剧领域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伴随着众多评价参差不齐的作品问世,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使得短剧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正如娱乐产业中任何新兴趋势一样,短剧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曲折,表面繁荣掩盖不了题材重复、侵犯版权和内容低俗等问题。不过野蛮生长中的短剧行业也在不断进行自我革新和调整,逐步从无序粗放走向规范专业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全球经济下行,奢侈品为何越卖越好?
疯狂涨价之后,奢侈品销售额反而更加亮眼,也让它们不得不面对贫富差距扩大和过度消费主义带来的社会争议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贝卢斯科尼的红黑一生
如何定义这位生前以多重身份在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却也都充满争议的传奇人物,是一个大难题。建造新城,成立传媒帝国,打造传奇球队,创办政党,三次当上意大利总理,担任一次欧盟主席,还有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丑闻、官司、风波、争议、绯闻……这就是贝卢斯科尼的传奇人生。 -
金庸诉江南案判决争议:同人小说是否享有创作自由?
一审和二审最大的分歧,便是《此间的少年》中的人物名称、性格特征、人物关系等元素构成的人物形象是否应该落入著作权“表达”的保护范围。 人物形象是否具有可版权性,是著作权领域争议多年的问题。 “当同人作品仅使用原作中的角色名称、泛化的性格及简单的人物关系,而没有带入原作品的情节,法律就应当给予更大的创作自由。”王迁主张。 -
一个活在过去的人
周立太的过去时刻伴随着争议,以及因之带来的关于时代的思考。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辽东长城下的现代“边民”
如今,辽东边早已失去了防御的历史地位,新的边界在城乡之间矗立,像南北两地的融合一样,城乡之间也在融合与转变。 随着辽东长城的发掘与确认,保护成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如何做”引发了很多争议。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精神的复调:催眠术与近代中国
“近代中国催眠术的发展同时深陷在科学与伪科学、科学与迷信的争议里。究其原因,无非是由于催眠术所动员的历史行动者并不止于学院科学家,更多的是学院体制外的催眠师、留学生、自学者、政商人士以及数以万计无名的中下层民众。” “我们今天谈催眠术,谈的不只是催眠术,更是人们普遍而持续地对自己是谁、自己可以做什么,以及对未知、对自身与更深更广阔世界之间关系的探索。”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翻译泰斗许渊冲逝世,享年100岁
2021年6月17日,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距离本刊记者上一次报道许老,又过去了几载。这几年里,他摘得翻译界最高奖“北极光”奖,到达一生荣誉的巅峰,又经受了翻译风格与质量被质疑的风波;照料他大半辈子的妻子照君三年前离世,留下他形单影只。但所有这些,都不曾影响他对翻译事业的钟爱与反复体味。 就在今年上半年,他接受同行拜访时,依然还在畅春园家中电脑前翻译亨利·詹姆斯,并计划要翻译英美现代作家;依然如那年获“北极光”奖时的模样:声音响亮,表达激烈,身上满溢着异于常人的自信——或者说自傲。 他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出版译著150余本,涵盖中英、英中、中法、法中4种类型,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对生活别无所求,在翻译上却极为较真。对美的孜孜以求,对“意译”和古诗英译押韵的执念,性格上的争强好胜,令许渊冲独树一帜,也因而饱受争议。翻译,既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成为他解决个人问题与看待世界的工具和方法。 93岁时,许渊冲自认尚处在“功利与道德境界之间”。如今,在另一个世界里,他是否已达成所愿,跨越自然境界,抵达天地境界? 本文首发于2014年 南方人物周刊 -
鞠婧祎:偶像没有假期
没有工作的时候,鞠婧祎喜欢窝在房间里看电视,尤其是有线电视,“正在进行时态的东西,能给我一种生活感。” 什么才是合格的偶像?大众通过质疑给出了他们的印象,而鞠婧祎则用实际行动回应。围绕在她身上的争议,更像是一场关于偶像定义的论战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2020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