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放大招求贤:对人才的优待,应建立在增量资源的基础上
近年爆火的杭州,常年顶流的深圳,都验证了人才之于城市的重要价值。当下各地为了吸引人才,争相推出各项优惠政策,也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当然,对人才的优待,还是应该建立在增量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做大蛋糕,在外来人才分到更多蛋糕的同时,也不减少本地人分得的蛋糕。只有不断把蛋糕做大,才能真正达到吸引人才的目的,也才能持续不断地吸引人才,并与本地人一起,为城市发展作出贡献。北京中考少考四门,如何避免不考就不教不学?
“考什么才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不考就不教不学,或者少教少学,让中考改革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北京中考取消“小四门”:减负背后的选拔逻辑
此前,文科综合优势好的学生在中考也能脱颖而出,但现在就不太可能了——现在更倾向于选拔理科特别好的学生。“那些数学和物理差的学生也只能硬着头皮学,因为别无选择。” 很多学生在初二下学期将地理和生物考到高分,就无需再备考小四门里的历史和化学。而不考,就意味着不学。陈志文强调,这对科技人才培养带来很大隐患,只是现在还没显现出后果。解决“普职分流”的方向是建设“综合高中”
普及普通高中教育并不现实。首先,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的能力分化严重,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接受普通高中教育;其次,我国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远超学术人才,取消中职教育,将严重影响技能人才培养,不利于建设技能型社会。中央发文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高中能否愿上尽上?丨快评
免费教育范围的扩大是一件值得探索的好事,但应当与其他政策配合方能实现理想中的目标。如果免费教育范围扩大,但并非高中义务教育化的话,那就应当取消强制性的“中考五五分流”, 尊重家长与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丰富高中教育的品类,让学生与学校之间在规则公平、机会平等的前提之下双向选择,更好地选拔培养优秀人才,这符合教育公平的理念,也是教育强国的题中之义。杭州足球学院揭牌,将足球纳入中考
禁止县域考生报读市级高中,能阻止“县中塌陷”吗?
县级不断抽吸乡镇资源,做大县中,仍不可避免县中的“塌陷”。同样,禁止县域学生考入市级高中,也无法阻止县中“塌陷”。- 02:7
沈石溪:从创意写作看见考试的想象空间
我觉得创意写作,肯定是比在课堂上的写作,高一个等级。每个人都对生活有自己的一种感悟,一种回忆。创意写作贵在“创”,实际上是在鼓励孩子想象,然后鼓励孩子写出自己独特的、特有的一种感受。 它可能也是一个疗愈的过程,尤其是这种青少年、青春期的孩子,我觉得是真的很不错的。让他能够把自己内心的真实东西写出来。这样子写作的话,他就不会是写这些没有感受的,很虚的东西。 那么这样的东西,可能一开始,你把它用到课堂作文里面,会觉得有点结合得不会太紧密。或者觉得,可能跟老师布置的作文题,好像有点出入。但是你不要着急。就是比如说,小升初、中考、高考,他们出的那个作文题目,一定是比较高层次的、高质量的作文题。这种作文题本身,就给了你一个想象的空间。 如果经过创意写作锻炼的人跟其他没有经过创意写作锻炼的同学,可能不一样。你拿到老师布置的班里面的作文题,拿到你中考、高考的作文题,没有经过创意写作的同学,可能会被这个作文题限制住。就是很难看到这个作文题给你的、留有的、应该留的那种发挥空间,那种自由的空间,没有那么敏感。你经过这样的训练,一定会对你的课堂作文,乃至将来的考场上的作文,都有很大帮助。 不让成绩差的孩子参加期末考试,班主任哪来那么大的权力?
不许“劣等生”参加考试,并非个案。部分学校,尤其毕业班的部分班主任或老师会有意无意对那些“劣等生”做出“建议”,建议他们不要参加中考或高考,因为他们的成绩很差,即使报名参考,也大概率考不上,还会降低学校的中考、高考成绩,降低各种“上线率”。全网热销的“体考神器”运动补剂,又是智商税?
中考体测的目的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千万不要平时不让孩子做足运动训练,体测前就想依赖什么“神器”来突围,目前没有任何实证性研究论证,运动补剂可以提高体测表现。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体考神器”是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