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之女贾浅浅改简历引争议:教师学历信息该公开到什么程度?
公开高校教师的学习经历,是为了促进信息公开。就此看,学校有必要明确公开到哪一步,要求教师提交、公开哪些学历信息,是从高中学历开始,还是从高等教育学历开始,这可以在征求教师意见基础上,制定信息公开规范,而真实、准确、完整是信息公开的方向。社会舆论也要以理性的态度看待学习经历,消除学历偏见,不能因为某个人某一段学习经历“不好看”,就质疑其能力。四少年挽救失控公交车:当激赏勇于承担责任的可贵素质丨快评
这次“四名中学生救下全车乘客”的义举,值得最高层次的褒扬与肯定。他们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来的自我管理与自我保护的能力、大胆承担责任的决心、谋定而后动的勇略,都在彰显见义勇为的精神,也给“如何教育孩子”增添了生动的正面案例。正如此次事件中四名中学生展现的素质一样,不要小看孩子,鼓励孩子自主,锻炼孩子独立承担责任的能力,当为家长与学校所取法。苏州中学招清北生不招师范生,是明智之举吗?丨快评
一地最好的中学不会满足于把课本上的内容教给学生就行了,好学生本身有更强的内驱力与求知欲,对相应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深入性与前沿性有更高的要求,显然招名校专门研究这一学科的硕博士是刚需。至于教学能力,有些人生而有之,有些人通过实操训练也能掌握,并不需要学习纸上谈兵式所谓的“教育学”才能掌握。再说了,应聘的名校硕博士多,招聘的中学也可以优中选优,把学科天赋与教学能力双佳的求职者选出来。总之,相对于教学能力,更稀缺的是学科能力,后者更需要天赋与智力的持续投入。没有“问题”的“问题学生”
“要改变问题学生,首先得改变问题教育。改变问题教育,必须改变问题教育的实施者,也就是问题教师和问题家长。” “有的问题学生是个性化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更有亮点”,但舒仁洪说,在一线教学中学校容易把不太好管理、不听话的孩子都统称为问题学生。- 01:11
县中50万年薪抢老师,这个小城有多特别?
年薪50万、送120平米住房招中学老师,校方回应称是“正常的教育投资”。不过这可不是深圳,这是神木——陕西省的一个县级市。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神木的人均财政收入比深圳还高,人均GDP40万元,比北上广深还要高出1倍左右。神木在2008年就实现了12年免费教育,从小学到高中全部免学费,还补助生活费,2011年起,幼儿园也免收基本保教费,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本次出圈的新闻中50万元年薪聘请的是“名师”。120平米住房送的是连续在校任教6年的教师夫妇。不同资历和履历明码标价 。 神木之所以有钱,在于其煤炭经济。这里的煤炭探明储量高达560多亿吨,足够开采100多年。不过煤价也有周期性。2012年煤价暴跌,神木经济也一度陷入寒冬。煤价回暖后,神木经济又重回正轨。 如此富裕的县级市,常住人口只有不到58万人,2023年全县出生人口只有四千多人。未来九至十年,高中学位的需求可能就要大大降低了。学生人数下降,需要的教师数量可能也会随之减少。被神木市优厚的教师待遇吸引来的名校毕业生们,对于这些问题,可要考虑清楚。 劳动与学习是对立的?县中学生的劳动教育突围
为期一周的劳动实践后,一位同学和我说:“老师,我现在好像能读懂《插秧歌》里,农民为抢农时而一家人分工劳作,虽身体疲惫辛劳但内心充实幸福,此刻我能真正理解了。”赛场中的赛道:“板凳球员”保送上名校背后
体育部门主办的比赛,发的一级运动员证书数量多于教育部门主办的比赛。 每年省内两项比赛,再到全国中学生篮球锦标赛,合计能拿到大约10张证书。整个篮球队大约30人,每届高三学生一般8-9人,自然而然的,替补球员也有机会拿证。陕西延安中学发生学生坠亡事件 当地教育部门回应
孤独症儿童如何上学,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将有新探索
在邓猛看来,学校是学生最应该去的地方,需要送教上门的学生是极少数。根据他的经验,很多孩子本来能上学,一旦送教上门的学生比例超过5%,“说明学校和地方政府在推卸责任”。 特殊教育的对象不光是智力障碍、听力和视力残疾、肢体残疾的孩子,普通学校中学习困难、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情绪行为问题的儿童数量,远远超过特殊学校的残疾学生数量,“但一直没认识到他们也是特殊教育的对象”。- 01:28
“五年未升副教授转岗后勤”,应正视“博士供过于求”现实
近日,一则《太原师范学院引进和稳定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在多个网络平台上流传。其中,“引进的博士研究生来校工作满五年,如未能晋升副教授,本人需服从学校安排转到后勤、保卫等服务保障岗位”,这一内容瞬间引发网络热议。 有网友感叹“以前只是985名校非升即走,现在地方名校也开始效仿”,顺带再度引发了有关“青椒待遇悲惨”的一些讨论。其实,这则“新闻”本身是一篇三年之前的旧闻,其所反映的问题并不自今始,而问题本身也并非“青椒难熬”那么简单。 “博士不好就业”的现象已经延续多年。“上海交大医学博士当中学保健员”“核物理专业博士应聘城管”等新闻层出不穷,反映的是博士“向下兼容”的现实。在社会需求与教育供给脱节的今天,社会各界理应正视“博士供过于求”的现实,高校理应思考博士招生培养计划的调整之道,象牙塔里的学子也应直面这一变化,认真考量“要不要攻读博士”这个重大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