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需解决语言壁垒与版权保护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吴义勤谈网文出海
长期以来,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海外对中国文学的形象都有一定的偏见。一些海外读者认为中国文学都是政治化的、意识形态化的、宣传化的。 现在我觉得AI翻译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当前,以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高速发展,为网络文学出海翻译带来创新增量。 -
记汉学家叶果夫
在中俄文化交流史上,叶果夫算得上是一位颇有贡献的人物。首先他作为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的中文编辑,为介绍中国文学在苏联、后来是在俄罗斯出版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几十年如一日。其次他作为一名俄罗斯汉学家,翻译过不少中国作家的作品。 -
藤井省三:我、鲁迅以及中国文学
对现代中国都不了解,又怎么能批判近代日本呢? 通过与熟识的面馆、饺子馆的老板、店员、孩子们的交流,以及与在公交、地铁、高铁上遇到的市民们的交流,我对当代中国文学和社会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
徐晋如:成为千年文脉长河的一支
“对我来说,一切学术研究不只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是与古人神遇的过程。我做《明歌者张丽人〈莲香集〉校注》如是,讲唐宋词人的《长相思——与唐宋词人的十三场约会》如是,《国文课》同样如是”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古典文论终结与现代学科建立之际的历史记录,折射时代新旧之变
晚清民国时期作为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转型期,其主要特点是古典文论的终结与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建立。其中既有沿袭传统的旧体文学批评文献,也有融合了各种新思想、新理论、新潮流的新体文学批评文献,借助报刊的平台,或自论,或辩难,思想之驳杂,文献之丰富,蔚为大观。 -
学习进行时丨习近平与文艺工作者畅谈“心里话”
【学习进行时】12月14日,习近平出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大会上,他寄语广大文艺工作者,向他们发出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伟大号召。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推出文章,为您解读。 -
马悦然 汉学渊茂,悦然从之 | 逝者
据瑞典媒体报道,著名汉学家、瑞典学院院士马悦然于当地时间10月17日去世,享年95岁。马悦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到了魂牵梦萦的地步,但多数人并不关心他的汉学研究心得,只是抓紧一切时机、拐弯抹角地追问诺贝尔文学奖的事 马悦然是瑞典学院18位院士之一,也是著名汉学家,毕生致力于汉学研究,翻译过《水浒传》《西游记》《桃花源记》和辛弃疾的大部分诗词等,组织编写了《中国文学手册》,并向西方介绍了《诗经》《论语》《孟子》《史记》《礼记》《尚书》《庄子》《荀子》等先秦诸子的著作 -
中国文学期刊:再塑当代文学史
如果从10年、40年、70年、100年的不同时间跨度来回看中国文学,我们会得到哪些不同的观感和体悟?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以《人民文学》《收获》《当代》《十月》《花城》五家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期刊为对象,从多个视角来回看和审视中国当代文学成长的路径和面向。 -
为什么《孙子兵法》占据了西方文学课堂上的注意力?
中国文学外译大有可为。 -
新发现的夏志清少作
夏志清(1921-2013)先生的成名作无疑是1961年问世的英文版《中国现代小说史》,书出版时,他已经40岁,人到中年了。那么,在此之前,他的写作情况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