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秀珍:你的安全出口在哪里?
30年来,尹秀珍不断收集来自不同国家的无数人的“经历”(旧衣服)创作,承载个人记忆的旧物经由她的组合拼贴,勾画出一幅幅时代更迭中的集体剪影 “她的作品跟公众的关系是平等的,而非高高在上,每双鞋、每件衣服都是亲密性的体现,带有记忆的温度,这才是真正的公共艺术”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我的人生要完蛋了吗?” 一个悬疑小说家的滔滔生活
无数次真切地觉得“我的整个人生都要完蛋了”,但完蛋了也没有关系,完蛋了还可以继续。社会在她身上留下的折痕,她在悬疑小说里一一抻开。遗产无人继承被收归国有:应扩大继承人范围丨快评
在当前的继承法规定之下,如果一个人没有法定继承人,又不想将来遗产被收归国有的话,同样应该早点立下遗嘱,规划好自己死后的财产去向。当然,如果你和某几位亲戚关系不好,不想把财产留给他们,那可以提前立下遗嘱,把财产只分给自己喜欢的人。回家过年,又爱又怕?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有过论述,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人与人的关系呈现为重叠交错的人际网络,这个网络是以个人为中心、以血缘或地缘关系为原则而延展出的同心圆体系。陈思诚谈《唐探1900》:感兴趣的是个人和大时代的关系
陈思诚执导的“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一方面连接着最小众和本格的“推理梗”,另一方面又拥有着广泛的电影观众群体。 “如果只是讲一个具体的案件,现在已经不能吸引我了。我得不断往上走,看到更宽阔的东西。”张定浩:科尔姆·托宾与意识的深度 | 心智生活
我们之所以被一部小说吸引,就是想走进这座人类意识的宫殿,在众多房间穿行,再冲到窗口借助他人的意识重新观看世界。而如果我们再扩展一下这个比喻,每个房间若是从窗口外往里面看,都有其幽暗的部分,而这幽暗的部分就是每个人拥有的秘密。 这种意识深度才是小说人物所拥有的真正肉身,她们因此不再被封锁在个人经验世界里,却也抗拒被叙事者简单概述,因为每一种自我意识都时刻依赖于他人的存在,并在与他人的互动关系中、在言说与沉默的关系中,不断深化和调整着。 这种意识,无时无刻不在涌动,生成,也无时无刻不在失去。小说家将之捕捉,呈现,让我们得以知晓人之为人的珍贵与脆弱。凯博文:照护是灵魂的工作
“我把自己视为中美关系的一座桥梁,也希望‘照护’能在两个国家、在全世界都得到更多关注,这样我们对待彼此的方式或许会有所不同,会在许多方面互相支持。” 在凯博文的“道德生活的理论”中,我们可以感到自己对他人的责任并基于这种感觉来生活;我们可以对困难或处在困难中的人做出回应,使我们感觉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做好事。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了危机与不确定性,但都在努力坚持某种道德性的行为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01:39
颜歌:县城是暧昧与危机并存的中间地带
我觉得就是这个县城它本身就是像我想它是一个小的城市,所以它有一种舒适感。在这样的一个场景里面,大多数的人还是有他的特权在县城里面。然后甚至他的这种特权,这种舒适感可能会比在城市里面的人的这种舒适感还要高,因为他就是一个很有安全感的这种社会网络。 但与此同时在这个东西里面,我觉得大多数的人都有他多多少少的这种存在主义的危机。这些人已经从他们的土地上,跟他们的土地割裂了,就是已经失去了这种前现代的状态。(但)它又不是这样子一个过程,他还是在自己的这个土壤上面,这个在街道上面。我觉得这种暧昧性,就是可能大家在一个中间地带,它是一个不上不下的这样一个地方。 因为确实他在这种很纠结在一起的,很错杂在一起的人际关系里面。但是它们这种挤在一起又是不相容的。就是看似亲热亲密,但是它其实又是不可相容、不可相知,甚至是不可交流的这样一个状态。它一旦有一个爆发,它就是一大片的这种,就是大家都会被影响、被损伤,被陷入这种绝境里面。 所以我觉得就是这个地方,对我来说就它有很多种不同的人物、社会阶层,然后生活的状态以及每个人的心里的那种忧危和它的不同的这种存在主义的这种危机和这种挣扎。 “75万元内推港大”:港大打假风暴后,“保录取”暗流依旧
“我们这边内推是个关系网,不仅仅是一个人,所以才能100%确保你被录取。” “我们都是用学生的真实背景,通过内推申请上的。所以你看这次港大查保录取,我们的学生根本没有任何问题,不可能查到他们头上。” Joyce声称,在行业内,单保录取一所院校属于“点校”。在所有保录取服务中价格最高。她建议,申请学生可以多所院校一起保录,录取几率大,价格也更便宜。 “申请过程很耗时间,也很复杂。如果一个人根本不是本校生,学校不可能给他开具成绩单。所以我完全不知道他们是怎么钻的空子,除非整个都是假的。”林凯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