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0多名毕业生被假冒国企招聘骗8000多万元!哪些伎俩需警惕?
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有不错的福利待遇,是很多高校毕业生期待的事。一些不法分子正是抓住了毕业生及其家长急切的心理,趁机设计圈套,以“找工作”的名义实施诈骗。 甘肃兰州警方日前破获了一起虚构、冒充央企国企和党政事业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实施就业诈骗的特大系列诈骗案,涉案金额高达8000多万元,被骗的学生超过400名。 犯罪分子到底用了什么样的招数,让这些学生和家长落入了骗局呢? -
央视曝光报废汽车黑色产业链,报废车车主为何愿卖给小作坊?丨快评
没有资质的拆解小作坊,不需要合规的场地、设备、专业人员和环保措施,成本比具有资质的回收企业更低。更重要的是,他们会把拆解出的零部件通过伪造铭牌等手段,高价出售,获得更高的利润。因此,这些非法小作坊,对报废汽车可以给出比合规拆解企业更高的收购价,吸引车主将报废车辆卖给他们。 解决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中的乱象,除了严厉打击非法拆解的不法分子之外,更重要的是培育正规的回收拆解市场,通过经济方法鼓励车主将报废汽车出售给正规的拆解企业。 -
“认养黑猪”就“返利”? 警惕新型网络传销!
花5000元“认养”一头黑猪,之后每天都有“返利”;若发展新会员,可获得新会员认养金额20%的“返利”……靠这种方式,一个名为“禾元农场”的App两年收取会员资金4亿多元。 不久前,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人民法院对这起新型网络传销案件公开宣判,24人因犯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获刑,其中传销组织头目刘某某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并处罚金80万元。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不少不法分子打着“乡村振兴”“助农增收”等旗号,通过所谓的“认养”大搞网络传销,值得警惕。 -
证监会主席吴清:进一步依法严打证券违法犯罪行为,让不法分子付出惨痛代价
-
别把药卖给药贩子,小心“良药”变“毒药”丨周一健
不少药贩子通过“高价回收”,诱导参保人参与药品买卖,这些“回流药”使正常购销的市场秩序被严重扰乱,本该救命用的医保基金被少数不法分子不断啃食。经过药贩子的“黑手”,“良药”可能变成“毒药”。 -
骗保的病人
从全国来看,受医保筹资水平等因素影响,仍有部分地区的血友病患者,医保报销后还要负担不小的经济开支,原因是参保类型、报销比例、封顶线不同。 现在患者配药,每个药瓶都有唯一的码,医疗机构监管人员进行登记、比对、确认,以防收购空药瓶蒙混过关。最后是报备医保部门后,医疗机构要定期销毁空瓶。 “对真正有需要的患者,医保基金当然要伸出援手,但也绝不能让不法分子钻空子牟利。” -
全国政协委员张毅:AI给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带来新课题
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水平和监管水平均居世界领先水平,可以把互联网领域成熟有效的监管经验借鉴到人工智能领域,构建人工智能算法治理体系,弥补监管体系空白。 金融机构对于最前沿的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技术“既爱又怕”,既希望通过科技赋能实现商业模式上的迭代进化,又担心技术失控给金融机构带来新的风险隐患。 人工智能也给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带来新的课题。金融机构一旦发生被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攻击,诸如利用人脸识别或人工智能技术冒领储户存款,损失谁来承担?谁有举证义务?这些问题现实且棘手。 -
AI一键换脸给你炮制裸照门怎么办?要求平台强制标识是当务之急丨快评
试想,普通人的人脸被“换脸”到淫秽色情视频上,会带来什么后果?造黄谣者不再仅仅限于文字谣言了,可以“有图有真相”“有视频有真相”。不法分子可能拿伪造的照片、视频大肆传播,侮辱诽谤别人。甚至生成的人脸可能骗过人脸识别系统,让黑客攻破银行账户,生成的“监控录像”,可能成为栽赃陷害某人“犯罪”的证据。 (本文首发于2023年5月18日《南方周末》) -
首例“网红减肥针”假药案追踪:自研配方,涉案过亿
“目前已有13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相关生产、销售数据仍在梳理,本案在进一步侦办中。” 警方查获的“AB轻盈素”源自一家看似寻常的化妆品面膜厂,研发人员自建实验室研究减肥配方,产品一下生产线就被代理商哄抢,“甚至仿冒这个假货的假货也出现在市场上”。 “司美格鲁肽”尚未被国内药监部门批准用于减肥,相关临床试验尚在进行之中。 “‘AB轻盈素’的生产核心就是拿到含有司美格鲁肽的原料,不法分子再通过一些化工材料和配比制成。”警方调查显示,含有两小瓶的一组“AB轻盈素”生产成本约为30元,出厂价170元/组,卖给大代理商为340元/组,到终端消费者手上,价格可能已经翻了50倍。 (本文首发于2023年5月11日《南方周末》) -
迷药调查:电商频打擦边球,精麻药暗流涌动
尹某某在此案中使用的牛磺酸泡腾片并不具备催情与麻醉作用。牛磺酸在日常饮料中很常见,只能起到提神作用,而传统的“迷药”往往都是镇静催眠药物。 108起使用了“迷药”的强奸案分析显示,某二类精神管控药物出场率最高,其半衰期可达20-40小时,由于是癫痫与焦虑症的处方药物,不法分子很容易通过骗诊方式得到。 从购买渠道来看,“迷药”线上渠道占绝大多数,发货卖家称“很安全”,发快递时会将药丸包裹在衣服中,以服饰名义寄出,或混合在猫粮中,以零食名义寄出。 为了从源头切断迷药产业链条,除呼吁电商平台加大监管外,还应考虑引入共同犯概念的方式,加大对售卖“迷药”商贩的惩处。 (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16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