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斯科遭遇大恐袭,“俄罗斯面对的不确定性增大”
但无论谁是幕后黑手,此次恐袭事件对俄罗斯的影响都很大。遇袭地点紧邻莫斯科,而且发生在公共娱乐活动场所,将会进一步加剧俄罗斯民众的不安全感,对普京新任期带来挑战。 今年是超级大选年,欧洲的选举和美国大选正在博弈之中,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而普京却相对平静地高票当选。相较于西方国家的政治博弈,俄罗斯有更大的政治优势。这也可能是普京今后执政的最大优势。 马克龙的“出兵论”绝对不仅仅是口头之争和外交策略,包含着欧洲对俄罗斯和普京某种深入骨髓的恐惧,同时也包含着对美国政治、对特朗普派的深度失望。 -
千万富翁父亲被儿子送进精神病院:莫让医疗机构沦为人伦悲剧的帮凶丨快评
这对儿女等于是借助现行法律的漏洞与医疗机构的疏失,人为地编织了一个盗墓场景,并将父亲留在了洞内。现代社会出现这种小说影视剧里才有的“盗墓情节”,堪称是对人伦亲情的巨大打击,“推广”了一种新型犯罪手段,增加了公众的不安全感。 -
“不安全感被放大”,以色列“左右开火”
“中东地区的‘和解潮’,给以色列带来了孤立感和不安全感。”以色列试图通过进行一些威慑性的举动,来提升自己在安全领域和政治上的存在感。 “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可能更多的是出于政治目的,而非军事目的。” -
网络暴力为什么能杀人?“被几百几千根大头针扎,真的会扎死你”
尽管网络暴力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但目前还罕有专门针对网暴的心理援助服务。 “网络暴力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讲,都是生活当中一个比较大的、应激性的创伤事件,它一定有隐藏性的危害。当遭遇了这种创伤,人会本能地、反复去体验这个事件,心理学中叫‘闪回’,关了电脑、远离了社交网络,它还是会不自觉地在你脑子里面反复体验,会有很强的自我怀疑和不安全感,慢慢就会造成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 -
网课时代的大学生:经过那么多不确定,我相信要把握当下丨我信
现在回想,赵怡觉得那项工作对于大众而言可能并没有很大价值,但在那时,给了她很大的精神支撑。“这可能是应对信息过载以及不安全感的一种方式。” -
为3亿老人立遗嘱:“做好人生的最后一次选择”
60岁出头的吴阿姨在写遗嘱时说,她有个额外的叮嘱,希望自己走之后,先生可以再找一个伴,“一定要一定要再找一个伴”,“希望他在余生有人相伴,冬天冷了有人给他盖盖被子,春天有人跟他一起看看花,秋天有人陪他一起散散步”。 “能来找我们的老人,观念比较先进,有时候叔叔阿姨坐在这里就开始谈‘如果我死后’,他们不会觉得这个东西不吉利,只是谈起家里的纷争,很多人都会禁不住地流眼泪。”因此,中华遗嘱库的会客厅里总是备有纸巾。 现在老人最担忧的还是将来某一时刻当自己失能失智,他们会面临怎样的境况。老人会得到妥帖的照护吗?子女会因为财产分配问题吵得面红耳赤吗?老人的不安全感令人唏嘘。 (本文首发于2022年10月27日《南方周末》) -
孩子被抢走后,妈妈们的“战争”
“不轻易改变孩子的生活环境”曾是抚养权判决的重要因素,有律师会劝当事人“最好把孩子先带在身边”。新修的未保法规定,不得以抢夺、藏匿孩子的方式争夺抚养权。 法官认为不能像财产执行一样,直接扣押带走孩子,只能对藏匿孩子的一方作出警告或者罚款、拘留,敦促他主动交出孩子。而见不到孩子的另一方感觉法官在“拖延”。 大部分被抢夺藏匿的孩子会有不安全感。朱莉告诉接回来的孩子,不用那么抗拒爸爸。但“他这么做是因为爱你”的话,朱莉说不出口:“爱不是这样的。” (本文首发于2022年5月5日《南方周末》) -
在美华人拿起枪:“疫情放大了不安全感”
“从2020年初至今,开设了十多期班,每期20人左右。学员以当地华人为主,据我观察,学枪、用枪的华人正在增多。”兼职射击教练李海说。 据美国全国射击运动基金会(NSSF)数据,疫情暴发的2020年,美国枪支销售的近40%是首次购枪者,其中亚裔顾客购枪数量比前一年增长了43%。 “我在美国生活了47年,这种不安感一直都在。”曾贤秋说,华人无论居住、做生意、社交,都会有一种隐隐被歧视感。“而这两年的疫情则进一步放大了这种不安。” (本文首发于2022年3月24日《南方周末》) -
一把枪的旅程
我对射击本身并没有什么爱好。但是,在这次恐怖袭击发生之后,美国人都普遍产生了不安全感。尤其是我住在首都华盛顿附近,每天在美国的政治中心上班,这种不安全感便愈发强烈。 -
当不安全感弥漫中国
8月13日这一天,在中国我们经历了太多,天津塘沽爆炸、东莞地陷、北京三屯里砍人,似乎不安全感弥漫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