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色幻象?穿越金融漂绿的迷雾
随着环境和社会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漂绿”的外延渐渐从大众消费品扩展到金融领域,双碳背景下中国绿色金融快速发展,借他山之石,认清绿色金融发展中的潜在问题,尤为重要。 -
专题
中国漂绿榜(2023-2024年)发布
-
如何不漂绿又不沉默?丨“中国漂绿榜(2023-2024年)”解析
绿色行动不只是营销的卖点,更逐渐成为产品的底色。政府对绿色产品的态度正逐渐从优惠鼓励变成强制要求。“反漂绿”的规则也随之加严,漂绿的代价正从道德谴责转向法律监管。如何既“反漂绿”又不让企业陷入“绿色沉默”,成为关注焦点。 与监管并行,“漂绿”相关的学术研究也越来越多。在近年发表的45篇论文中,研究往往从数据入手,用企业宣传和实际表现的偏差定义“漂绿”。 从投诉到集体诉讼,反漂绿的手段正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多消费者和媒体加入反漂绿行动,他们的关注点更生活化,聚焦服饰、饮料等日用品。 -
中国漂绿榜(2023-2024年)
“漂绿”,英文为“Greenwashing”,最早可追溯到1986年。在《剑桥词典》中,其释义为企业夸大自身环保行为,并误导消费者信以为真。 南方周末在2009年将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公共媒体视野,至今已发布9期中国漂绿榜。从谴责到监管,2008年以来,尤其是2022年至今,全球漂绿的监管规则不断完善。 今天,是中国漂绿榜第10次发布。 -
圆桌对话:发挥长期主义,共建ESG生态是一场马拉松
2024年7月25日,由南方周末主办、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承办、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的第三届ESG发展论坛在广州圆满举办。本届论坛以“共建ESG生态”为主题,邀请国际机构、ESG投资机构、第三方评级机构、高校、企业等各方代表,一起展望ESG的发展趋势,剖析ESG面临的挑战,探讨共建ESG生态的有效路径,并发布了多项ESG领域的成果,回应了ESG信披、ESG评级、ESG漂绿等热点问题。 -
大家关心的ESG热点,这场论坛都回应了
如果可持续发展是一场考试,ESG就是考题之一,ESG评级则是阅卷打分。打分该使用什么标准?考试会不会作弊,比如漂绿?目前没有标准答案,甚至还存在争议。 -
柳学信:ESG要行稳致远,打击漂绿不可缺少 | 第三届ESG发展论坛
-
产品更绿=价格更贵?别被刻板印象遮挡了视线
年轻人群可持续消费有四大痛点:选择难、性价比低、信任难、不便捷。此外,产品的可持续属性并不容易识别,即使标注了信息,又如何让消费者相信这不是“漂绿”? Bruce Usher选择投资项目时,绿色是先决条件,但产品好不好、是否具有商业潜力也是关键。“我为什么要使用太阳能发电?因为它更便宜。” -
绿色投融资不及需求20%,全球碳市场亟需统一标准
低碳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资金缺口,“每年(需求)至少10万亿元左右,只满足了百分之十几,不到20%”,背后的原因则在于金融机构或企业没有气候领域投融资的强大动力。 当前金融绿色贷款虽然比较多,但缺少统一的标准、强制性推动,以及对披露内容的公正评价,导致“漂绿”现象很多。 -
全国政协委员何杰:制定转型金融标准迫在眉睫|两会金融界之声
如何在“非绿”的企业中,有效识别出具有意愿、技术和能力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难题。 未来,拓展绿色产业认定范围,标准制定和产品创新是一个开端。建立配套的统计标准、监管及激励机制,形成一个“工作闭环”,则是保证相关绿色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挑战。 以标准化方式提高金融市场可持续信息的透明度,解决金融市场产品的可持续信息披露不一致性,避免绿色投资产品发行时的“漂绿”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