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郭小川之死
1976年的十月金秋,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春天:历时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漫长严冬终于过去,人民、祖国迎来了精神解放的春天。然而,对于我来说,这个秋天却不啻严冬,因为我的父亲倒下了,倒在春天即将到来的门槛上…… -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文革历史的“小混混版本”?
姜文采用了成年马小军的视角,去解释马小军的青少年时期。虽然属于成人期,却实质上代表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的集体记忆,不同于其他表达创伤的电影,无论是文革那真切的疼痛瞬间抑或伤感的倾诉,这部作品均不直接去触摸。 -
哈佛也上“文革”课
1997年春季学期开始,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原主任麦克法夸尔教授的“文化大革命”课,在哈佛最大的教室桑德斯剧场揭开帷幕。作为一名中国学者,我在偌大的课堂上认真旁听,感受很不一般。我看出,这几百位出生于西方的年轻大学生,是如此聚精会神地听着发生在遥远中国的一段往事。 -
【阅读】示读者以大信(49)
经历了所谓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之后,人们对中华民族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劫难不可避免地有不同的解释和看法。 -
王汉斌亲历的重大立法论争
劳教本质上跟收容审查是一样的,都是没有经过司法程序就限制人身自由。这是“文化大革命”以前定的制度,主要是针对当时的街头打架斗殴现象,没有办法管,只有劳教这个办法。现在提出了法院矫治制度,我认为是个办法,法院判法院执行,检察院可以监督,不知道这么长时间了,为什么还没有制定出来。 -
反美斗士查韦斯
社会的发展,早晚达至众生平等。但具体如何走,则大有讲究。是像我国“文化大革命”时那样,将文化程度较低的工农兵直接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还是像改革开放之后,发展高等教育,逐步提高人民的整体文化水平?查韦斯反对美国的外交政策是一回事;但高唱“反美”,以此打击本国那些有文化的、似乎向美国生活方式走得比较近的中产阶级,则是另一回事。 -
顾准、遇罗克、张志新:真理不曾绝迹
以大历史观,东方国家在现代世界寻求独立自主发展的大变革近乎停滞,而古今中外罕见的“文化大革命”登上舞台。主义价值之争、社会主义阵营地位之争、权力之争奇迹般纠结在一起,决定了数亿人的命运。后人重新审视这场浩劫时,从旧事与资料中挖掘了顾准、遇罗克、张志新等人的弥足珍贵的声音,并视作民族追求真理、独立精神不曾绝迹的宽慰。 -
补上“批法”这一课
中国法家治国思想体系的遗毒,是非常严重而深远的。辛亥革命以后,蒋介石政权实行的,不仍然是外儒内法的统治吗?导致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不恰恰是法家治国思想的深化吗?甚至直到今天,中国法家治国思想的遗毒仍然有影响,所以我认为,中国当前急需补的一课是:批法。 -
风景照也有世界观
同是红色政权,科耶夫拍摄的中国和苏联完全不同。1967年科耶夫来到文化大革命中的中国,拍下那些刷满标语的古建筑和粗布蓝衣的行人。故宫、颐和园和天坛的红墙上、横梁上,处处粉刷着醒目的大标语:“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彻底砸烂旧故宫”、“援越抗美”…… -
【阅读】地球往事I·三体
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军方探寻外星文明的绝秘计划“红岸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按下发射键的那一刻,历经劫难的叶文洁没有意识到,她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