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城公共空间体验榜2024:空间里的松弛感,哪些城市能给你?
什么是自己的活法?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着“理想之城”的面貌。 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连续第五年,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通过近30个量化指标,从生活舒适、市民引力、市民待遇和公共空间体验四个维度观察当今中国诸城现状,找寻城市发展范本。既关注通勤时间的分秒必争,也关注驻足空间的绿地诗意;既仰望城市天际线的高度,也试图描摹精神穹顶的弧度。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理想之城”从来不是只有唯一解。当抛出“公共空间为谁而存在?”这一问题时,答案早已嵌入城市的肌理。城市公共空间从“规模扩张”到“品质跃迁”的进化之路,始终揭示一个核心命题:城市的灵魂,在于能否为每个个体提供呼吸的缝隙。 公园里沉浸式秀场、听海图书馆的涛声伴读、缩短至5分钟的老年候车时间……这些具体而微的“人性褶皱”,才是城市真正的算法。 无论是AI赋能还是文化浸润,理想公共空间的终极答案,始终是“让每个个体在流动的城市中锚定归属”。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推出《57城公共空间体验榜2024》,寻找中国“优质公共空间之城”。- 专题
理想之城榜
特舒适的温州
既要能搞钱,也要过得舒坦。这样的城市谁不想要? 生活舒适度“一般一般,全国第三”的温州,似乎越来越符合这样的期待。据南方周末研究院早前发布的57城生活舒适榜2024,温州在其中位列第三,相较上年提升了5个位次。新晋“黑马”的背后,是温州在通勤有因、安居有法和生财有道三个维度的均衡发力。 “舒适”二字中,藏着一个如何特别的温州?“云贵川菜+Bistro”,地方风味的全球化试验场
万物皆可Bistro?57城生活舒适榜2024:江浙城市逆袭一线 谁在靠“舒适感”争夺人才?
成都,重“新”定义产业园区:一座两万亿元GDP城市的高质量实践
“有需必应。我们不说有求,说起来了好像企业有求于你似的。”成都市经信局园区推进处相关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应该是有需,要去了解企业的需要是什么,然后解决实际的问题。”- 专题
园区潮涌锦官城
一座新城的“高密度生长法则”
无锡高新区实现“高密度”发展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集约利用,更是一种要素聚合、生态融合的深层发展逻辑。城市创新图谱:杭州“六小龙”与它们的“非标答案”
城市多元路径的发展哲学。重塑信心与营造情绪:中国城市消费的现状、问题和展望
一线城市作为消费规模和新兴消费绝对中心的地位正在被打破,二线城市、低线城市和县城正以更快的速率拉近与一线城市的距离。 千禧一代和Z世代已成为国内尤其是大型城市的主流消费群体,而不断壮大的“银发一族”同样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 (本文首发于2025年2月6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