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思孝:乡土写作,归根到底是处理你有感触的生活
“从外人的眼光来看,(他们)过了微不足道、毫不起眼的一生。但恰好我是一个写作者,而且我生活在这个村庄里面,我快40岁了,从我六七岁记事起,相当于三十年左右的时间,我是看着这些人物,从他们的青壮年、中年一步一步变老,家里面有什么样的变故,所以还是想通过文字把他们记录下来。”邱华栋:文学是一种元叙事,文学不会死
“《西游记》有各种方式的改编,游戏也能改编,《黑神话:悟空》就是一个成功范例。(《西游记》)它也是一个文学母本,但在今天一个全媒体时代,能转化成这么漂亮,结合了视觉、听觉、想象的21世纪的游戏,这是文学母本的作用。这真的是给作家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你到底有没有能力在这样一个时代里面创造出这样的作品?”五年来,这位艺术家捡拾失能物品,让它们“重生”
2007年,她以卡塞尔文献展首位中国女性参展者的身份闯入国际视野。 “我们经常认为事物或生命必须要符合某个标准才会正常运转,可是这些意义和标准都是人设定的。”今天应当怎样阅读《老子》:学者李永晶的解法
“时至今日,现代人已经不缺这种知识上的研究了。我们真正稀缺的是什么?每一个人都需要想一想,想一想自己面临的真实问题是什么。”“好的历史叙述不应该说教”:一位美国历史学家的反思
对他来说,历史并不是故纸堆里的逝去之物,而是一种可以被随时激活的活跃因子——只要它还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就能利用历史来创造新的历史。施爱东:创造力不是逼出来的
事实上真正有原创力的、有创造力的人,在这样一个形势里面,他可能被逼到文章发不了,没有地方可发。所以这个时候就看谁的活动能力更强了,很可能活动能力强的人,就把那些有原创力的人挤走了。历史学者唐小兵:不确定的时代是常态,要寻找内在意义感
历史记忆的最终目的在于让我们了解,面对苦难,不同人有不同的方式。它们呈现出生命的韧性和智慧,才是更重要的。 五四知识分子在公共领域对中国传统那么强烈的、全盘性的批判,与他们在婚姻和家庭中感受到的巨大痛苦难以化解密切相关。宋希於: 把历史谜团解开,逐步逼近历史真相
"过去以讹传讹带来的混乱和错误已经不胜枚举,我们今天更要下笔谨慎、谨慎、再谨慎,使得历史的真相在读者面前留下,不能做以讹传讹的掌故爱好者。"《九诗心》问诗人:人究竟应以怎样的方式过一生
“吴梅村在卞赛叙述的过程中,产生了对自己的反省,他发现他不是历史的受害者,而是幸存者……” “文天祥本来是国家派去的,他到了那个地方,变成全国只有他一个人不同意投降。”“三国跟想象中不太一样”:学者宋杰的地理视角
“当时北方到长江的水道,尤其是江淮之间的水道只有两条,一条是后代的大运河,当时叫中渎水,再就是濡须水。尤其是中间的濡须水,因为当时中渎水老堵,曹丕有一次半路上过不去,船淤在那儿了,急得他差点要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