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霾中国】选试点,定标准,测危害,PM2.5入国标“破茧”在即“就等着政府一声令下公开了”

“我们测了这么多年,就等着政府一声令下公开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研究人员感慨道,是时候将PM2.5列入国家标准了。但是,对于数值和具体的实施方案仍需要探讨。

责任编辑:何海宁 实习生 赵振江 沈念祖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大气室主任王瑞斌已请了一个多月病假。2011年11月7日,他不得不提前结束假期,上班第一天就开了一整天讨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的会议,直到深夜一点半才罢休。

这几天,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同学们发现,贴着“实验室重地,闲人免进”的学院大楼来了好几拨记者,原本宁静的办公楼异常热闹。这个学院开展大气环境化学的研究工作已近四十年,PM2.5一直是研究热点之一。

PM2.5,这些空气小颗粒近日给环保部门制造了巨大的信任危机,公众通过网络、媒体口诛笔伐,指责PM2.5入国标进展缓慢,监测数据如同空气灰霾一般看不清楚。

“最近整个大气室的压力太大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大气室一名技术人员说。其实,自2011年6月份,国家环保部已在全国26个城市开展试点检测工作。2011年8月,在国家环保部常务会议上,周生贤部长已听取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情况汇报,新国标将破茧而出。

南方周末记者逐一采访了26个试点城市的环保部门,试图真实还原我国PM2.5的监测状况。

测测看,不公布

“仪器的操作和维护非常简单,只需设置好运行参数,每天检查参数是否正常就行。定期将数据导出,就可以进行分析。”毕业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郭松博士如是介绍与他并肩奋斗多年的“老战友”——美国RP公司的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测量仪。

“全球使用的颗粒物监测仪器有两种系列。”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研究员吴兑说,“美国大使馆使用的也是RP系列的,国内大多数环境监测站都用,可以测PM10、PM2.5、PM1。还有一个德国产的Grimm系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上官兰雪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