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新生苏翊鸣:奥运夺冠后,回望那个“容易害怕的孩子”
2023年成为清华新生,意味着他18岁以前的三桩愿望——参加2022年北京冬奥会、站上最高领奖台让国歌响起、拿到理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全部实现。 来清华大学报到的这天下午,他说,1980很快会成为各类大赛上的常规动作,而自己正在攻克的2340,是他目前认知里“单板滑雪人类可以达到的转速极限”。 -
01:41
佟健谈青少年参与体育:要让孩子从小知道,失败是一种常态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庞清/佟健摘得花样滑冰双人滑银牌。退役后,佟健选择了创业。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他担纲出演《WE ARE ONE》冰上剧,演绎两位教练带领小队员备战花样滑冰比赛的故事。他说希望剧目能带出孩子们对中国花滑项目拼搏历程的回忆,还强调青少年参与体育,不只是拿成绩,最关键就是让孩子从小知道,失败是一种常态,尤其在体育这方面,通过不断地去打磨,让他们身心健康,形成对规则的认同。 -
“大雪花”为什么不晃?北京冬奥会的风洞试验
对于车橇类项目,假如减少10%的空气阻力,运动员的成绩就能够提高1%,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的钢架雪车项目中,男子第一名和第六名的成绩差距仅仅只有1.2%。 截至2022年1月4日的统计数据,对392名运动员,开展了2504人次的风洞测试与训练。 如果比赛当天风太大,会影响运动员地安全,比赛可能会被取消,之前平昌冬奥会男子滑降比赛就因为大风推迟了。 -
超级体育迷妈妈的北京云冬奥之旅丨记者过年
这是我们一家三口第一次在首都北京过年,我妈在整座城市寻找冬奥元素。“离举办冬奥会的地方这么近了,也没亲眼看看现场。”她有些遗憾。 (本文首发于2022年2月10日《南方周末》) -
中国队冬奥第三金!作为谷爱凌的粉丝,我潜水豆瓣30天,解锁了雪圈鄙视链
2022年之后,中国冰雪产业将进入需求驱动的时代,亦将进入黄金发展期。冬奥会“以点带面”作用已经在释放,后冬奥时代,滑雪产业将有5年黄金期。 “有鄙视链,才有活力”,鄙视链的出现证明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滑雪运动当中,为“雪圈”注入新血液,增添新活力。 -
给运动员一个完美冰面:北京冬奥催生首批本土制冰师
光有“蛮力”远远不够,制冰师的工作需要“粗中有细”。刘博强再三强调冰壶赛道对冰面平整的要求非常高,“可能差一毫米就非常严重了,会严重影响冰壶的走向”。 冬奥会中方制冰师,大多数都是从别的职业转型。李开顺以前干的是建筑,如今从抹水泥变成抹冰面。刘永亮以前是调车员,性子急,当制冰师以后发现工作都得慢慢做,“不然冰面就炸了”。 中国本土制冰队伍虽已建立,但在顶级赛事中,目前仍然需要在外籍制冰师的带领下完成工作。跻身国际顶级制冰师行列,是刘博强这几年来渐渐明确的目标。 (本文首发于2022年2月3日《南方周末》) -
北京2022冬奥会奖牌榜
-
“偶然”的冠军城:煤灰、冰场、短道速滑
编者按 2022年2月5日晚,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项目中,中国队惊险摘得首枚金牌。 赛后,作为解说登上热搜的冬奥会四枚金牌得主王濛评论说,“小范终于圆梦了”。 范可新1993年出生于黑龙江七台河市,第三次参加冬奥会,是该项目出赛队员中最年长的。谈及王濛的鼓励,范可新回应说希望能接上这一棒,“我们都是七台河人,不希望在我这一棒没有接上,这下完成任务了,也希望以后有更多七台河的孩子能接上我这一棒。” 黑龙江四大煤城之一的七台河,诞生了杨扬、王濛等多位世界冠军。这项艰苦的运动一直与寒门子弟有着某种关联——8岁时的范可新,问体校教练的第一个问题是,“学这个要钱吗?” 这项运动的艰苦也与煤城的特质相勾连——七台河的煤质很好,特别适合炼钢,但大部分煤层薄到不足一米,因而有“跪着挖煤”的说法。 2021年12月,南方周末记者在七台河落着煤灰的老冰场上,试图寻找短道速滑“冠军城”的必然逻辑,却在历史轨迹中,发现更多的“偶然”。 (本文首发于2022年2月3日《南方周末》) -
对话冬奥火炬设计师:火炬作为礼器,应承载更多的文化表达
我们最开始的入围方案,造型跟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主火炬塔遥相呼应。当时我们对“双奥之城”的理解不深,后来才发现这一点很重要。 冬奥会核心图形中,天地辽阔,唯一的人造物——长城则很小很小,感觉是人在自然面前很渺小,人应该跟自然和谐共处。 这些都给我们启发,促使火炬最终演变成“飞扬”的形态。 氢燃料实现火炬燃烧零排放,体现出绿色办奥理念和科技冬奥成果。但氢燃料的存储罐体较大, 而“飞扬”采用极为灵活自然的曲面设计,如何结合得更好是核心难点。 (本文首发于2022年2月3日《南方周末》) -
北京冬奥会:碳中和的试验场
“北京冬奥会将全面实现碳中和。”2022年1月13日,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部长李森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水立方”变“冰立方”,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场馆中,出现了六个夏季奥运会“老面孔”。 一千多辆氢燃料电池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则疏通了清洁电力传输的“血管”,助力奥运历史上首次达成100%使用绿色电力的目标。 尽管冬奥会的这些绿色产品,大多有更高的成本,但奥运会正像一个大橱窗,各领域最前沿的科技和最绿色的理念被一一陈列。奥运会更像风向标,指出产品迭代的方向。 (本文首发于2022年2月3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