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肯锡周宁人:“不能大行去干小行的事,小行去做它做不了的事”
无论国外银行还是中国的银行,其实都面临估值陷阱,整个银行业估值水平在所有行业当中最低。这表明整个银行业面临内在商业模式层面的挑战。 这逼迫银行重新思考财富管理业务是产品销售导向还是客户价值创造导向。因为过去的中收是卖产品式的,卖一笔提一笔佣金。而国外的财富管理的业务考核基于对客户的资产回报率。 在现有框架内肯定难以突破,科技金融需要创新能力和机制推动。 -
息差保卫战的大行样本:提升普惠金融,压降付息成本
建行存款付息成本上行趋势已现拐点。与此同时,个人类贷款和普惠金融贷款收益率保持可比同业较优水平,是稳定建行净利息收入的压舱石。 作为零售信贷第一大行,建行在相关领域不良率的抬升或许可被视作行业内前瞻性指标波动。如何控制好零售贷款领域风险成为银行业不容忽视的新命题。 -
42家银行中报揭秘:10万亿元存款“搬”去了哪?
城商行整体亮眼,5个主要指标增速居首;9家股份制银行规模增速位于四类银行之末,更有6家银行资产规模第二季度环比负增长,民生银行则是唯一资产规模同比和环比均负增长的上市银行。 42家上市银行营收整体减速在延续甚至有所加剧,但已有20家银行6月末净息差季度环比回升,另有3家上市银行净息差环比持平。 42家上市银行存款同比少增约10.13万亿元,其中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少增10.21万亿元。经综合测算,上半年各大类资管产品、财富管理产品规模同比多增约8.16万亿元。 -
市值一度登顶A股之冠,“宇宙行”息差止跌转机隐现
对比四年中报数据发现,2024年上半年,工行存款付息率由2023年中的1.9%降至1.84%。而此前的2021年—2023年,此项指标于年中的数值一直呈上扬态势,峰值为2023年中期的1.9%。 工行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拨备覆盖率提升。两项指标在各自向好的区间发展,形成较为稳固的“喇叭口”。 研究表明,工行为扩大息差水平而在优化资产负债表一事上花了不少功夫。 -
30年低利率时代,日本银行业如何在挣扎中突围?
在长达三十年的低息时代,日本银行业净息差持续下降,在2020财年以后降至0.6%。 利用西方金融机构因雷曼事件受到削弱而被迫缩减在亚洲业务这一事实,日本大型商业银行集团加强了海外业务。如今,这些海外业务是大型银行集团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日本逐步推进金融放松管制,日本银行业开始摆脱传统银行业务,转向更多元化的金融业务模式。 -
张雪峰高报咨询单价一两万引关切:当抹除专业就业率、去向与收入信息差丨快评
可让教育系统之外的第三方如国家统计局或企业对专业-院系的就业率、去向与薪酬进行独立的调查,然后向全社会公布,单单对专业或院系或学校进行所谓的全国排名是远远不够的;建立类似大众点评网的毕业生点评网,让校友对专业-院系进行点评,师资与行业地位如何,披露各自的就业情况,让后来者有很好的参考,避免再次踩坑。这样,谁也别想借助此类信息差挣钱,学子们也不用担心踩坑。 -
息差低于行业均值,“宇宙行”工行如何解题?|透视金融业年报⑤
工行总资产规模近44.7万亿元,占据中国银行业总资产逾1/10;工行总资产和净利润两项指标依然高于美国摩根大通,但总营收一项低于后者。 工行净息差为 1.61%,低于行业平均值。但2023年四季度,工行净息差较前三季收窄6个BP,收窄幅度小于前三季均值。 副行长姚明德列举了四项应对挑战的举措,其中包括畅通贷款利率向存款利率的联动传导机制,缓解利率非对称变化的影响。适时引导降低存款利率,减缓存贷款利差和息差收窄的幅度。 -
中信银行如何补零售短板?怎样保持对公优势?|透视金融业年报②
零售业务营收占比虽已高达42%,但对公业务依然是利润贡献度最高的板块,占比高达56%。 对于对公业务营收下降,方合英表示,绝不搞为了营收的规模冲动。既不“以量补价”,也不“以价补量”,而是同时在存款端和提高非息收入方面多下功夫。 未来行业净息差还将继续下降,目标是争取做到比同业少降。 中信银行已实现从风险“纠治期”和“调理期”到“健体期”的跨越。 -
西工大教授公开名下研究生去向:消灭信息差应建立“导师点评”制度 | 快评
事实上,国内也存在过旨在“信息公开”的“导师点评”网站,比如“研控网”“导师评价网”,但这些网站信息多是民间自发上传,没有类似“信息披露”的制度,也缺少可长可久的机制。有鉴于此,不妨参考吕震宙的做法,考虑由高校或是第三方机构建立一种旨在“信息披露”“信息公开”的机制,强制高校硕博导师披露一些攸关学生利益的信息,最大限度地消除师生之间的信息差,改善各方的境遇。 -
信用卡市场迎战不良贷款高峰丨2023新金融发展报告⑦
各家银行信用卡授信总额度虽仍保持增长,但信用卡贷款规模增长已现停滞,授信使用率也微幅下降。 信用卡业务对银行的贡献开始分化:信用卡业务不振给多家银行净息差带来了下行压力,也有多家银行信用卡业务继续贡献“正能量”。 困扰股份制银行多年的信用卡不良资产问题已经或正在度过高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