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月光华:复旦大学的北碚岁月
今天,翻看上世纪40年代那些内迁大学师生留下的照片,会有一个惊讶的发现。原本,以为他们在国破家亡之际,弹尽粮绝之时,神情应该是痛苦的、焦虑的、麻木的;但是,在大多数照片上,他们的笑容都真实而生动,有一种令人意外的从容。 这从容,我想,它最直接的原因,乃是从骨子里相信未来,并愿意为未来而抗争。 -
黄志忠:每一个角色我都还是小心谨慎
“所以导演们找我都是偏向于铁血直男、有力量的这种角色。麻木重复,说实话也有,但是就努力想在这里找到一些变化。” -
俄乌冲突两周年:“战争和死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一场难分胜负、同时逐渐麻木的战争,进入了第三个年头。 -
从短视频到短剧:具象化的白日梦让人爽,但不要过度沉浸哦
一方面,短剧满足了很多人心理上的需求,毕竟,社会中总有不能实现的欲望。但另一方面,超常刺激的短剧,会使得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加麻木。所以,短剧虽吸引人,但也不可过量。 -
35岁以上入住青旅被拒?这年龄门槛该打破吗?
年轻的确是资本,可如果工作态度好高骛远、心猿意马、懒惰麻木,那么你再年轻,求职之路也会处处有“门槛”。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 ,如何面对35岁门槛。 -
在快递员、打工人与写作者之间:“要是不麻木,根本扛不下去”
这一段生命历程完全可以用时间与金钱量化。按平均工资和工作时长算下来,每四分钟派出一个快件才不至于亏本。用餐时间太奢侈,他经常不吃午饭;小便成本1元,早上他几乎不喝水。休息、思考、波折都会直接影响他的生计。 他非常认真地强调,自己是“写作者”而非“作家”。他像在捍卫一种位置,不愿再为利益进一步牺牲纯真之处。 他们表现的内容,他感受过;他曾经面对的困惑,作家们也面对过。他们没提供答案,但他知道自己不再孤独。 -
张莉的2022年度好书推荐·虚构类
“老”是一个时间概念,它蕴含着平庸、生命力衰退和麻木,而“不老”则意味着与时间和平庸的对抗。 -
“字节跳动”摊上大事:尊重用户隐私是基本商业伦理
我的手机摄像头/音频组件/后台程序、实体眼镜店里的安监系统、我的电脑及其屏保程序、QQ、微信、微博,与淘宝、天猫等商家有啥关系?谁授权他们恣意闯入我的生活、获取本人信息?不同平台之间是怎样的商业利益关系?这不是“多大点事”,而是我们被恣意侵犯惯了,已经麻木不仁。 -
行驶时中控弹广告?“运营用户”岂能凌驾生命安全丨快评
对广大车主或正在考虑买车的人来说,应当反思与权衡汽车智能化、互联网化对自己的利弊。这当然会有一些便利,但牺牲多少个人隐私与安全是值得的?如果消费者不在乎、不关心、麻木不仁,个人隐私与安全的边界会一步步被侵蚀,最终又能退到哪里? -
杨本芬:记住一个普通人的死亡
作家杨本芬觉得自己是个背时的人。年轻时挣扎求生,苦到对亲人的死亡都麻木。等日子好了,人又老了,伤痛从生活的喘息里钻出来。她想哭,也想写作,记下那些年里未曾细想的生生死死。“我恨生活和命运,可只有苦难才是人生。”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