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钢制武器到具装甲骑:魏晋南北朝,中国军事技术大发展时代
到两晋南北朝前后,出现了按配比把生铁铁液灌到熟铁里面,中和生铁和熟铁的含碳量,直接得到钢材的灌钢技术,被南朝梁的道教宗师陶弘景记录下来。后世的炼钢技术直到近代为止,都与灌钢原理相同,可以说南北朝的灌钢技术,已经接近古代炼钢技术的高峰。 -
重阳不止敬老:唐宋时期曾是国家法定假日
与上巳、清明称“踏青”相对,重阳节出游称“辞青”,象征秋天已深,青绿即将逝去。魏晋的文人雅士尤其爱重阳,比如魏文帝曹丕,就曾在重阳节送给书法家钟繇一束菊花,祝他健康长寿,并写下了名篇《九日与钟繇书》。而著名的“菊痴兼酒狂”陶渊明,也说自己特别喜欢九月九,又能赏菊又能喝酒,可见重阳节之受欢迎。 -
《世说新语》正确打开方式:权贵懈怠之书,无意义却“有意思”之书
文人喜欢《世说》是必然的。唐宋以后,随着皇权扩张,科举制度成熟,文化教育普及,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大大增强,魏晋那样的名士失去了社会基础,而社会上的读书人却数量激增。也就是说,《世说》里的文化资源,和后世文人是共享的;《世说》里的名士特有的社会保障,是后世文人没有的;而《世说》名士不必介怀的体制约束,却是后世文人所必须忍受的。读《世说》,不生出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的感觉,才怪呢。 -
士家子赵至的故事:万千黎庶的血泪, 托起了魅力无限的“魏晋风度”
士族和士家一字之差,地位却有天壤之别。曹魏为了确保有足够的兵源,父亲当兵,儿子仍然要当兵,这就是“士家”。 (本文首发于2021年8月26日《南方周末》) -
“事实上的名士”:王戎,“魏晋风流”的一个样本
晋朝号称是“以孝治天下”,琅琊王氏又以出孝子出名(“卧冰求鲤”的王祥是王戎的祖父辈),王戎当然也要表现得既孝顺,又廉洁,但已经功成名就了,这种戏就不必再演了 (本文首发于2021年8月19日《南方周末》) -
东汉大盛的补习班, 为何消失于魏晋门阀时代?
一般认为,东汉时门阀世家开始形成,但阶层之间升降的通道又没有完全闭合。这样的时代,不上不下的阶层,活得最累 (本文首发于2021年4月8日《南方周末》) -
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群六号墓实拍
-
微雨花间:纳兰性德与渌水亭
康熙年间,纳兰容若在渌水亭举办的那些聚会,堪与魏晋竹林七贤、东晋兰亭展褉、六朝乌衣之游、明清云间聚觞比肩,它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码。三百余年过去,渌水亭早已湮没无迹,亭址更被后人争论不休。 而纳兰本人,先知先觉地发出盛世哀音,就像唐初陈子昂,这是觉醒者之间心照不宣的共振;纳兰离世数十年后,曹雪芹在西山写下《红楼梦》,发出“船到江心补漏迟”的深幽叹息。 (本文首发于2020年9月24日《南方周末》) -
惟史学与美食不可辜负:逯耀东教授的治学与为人
逯耀东教授(1932-2006)逝世已13年,最近台北东大图书公司要重新出版逯耀东教授“糊涂斋史学论稿”五种:《抑郁与超越:司马迁与汉武帝时代》《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魏晋史学及其他》《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胡适与当代史学家》(编者注:北京三联已引进了三种)。逯教授雅好郑板桥法书,书斋壁上挂着板桥“难得糊涂”横幅,欲以为斋名;逯夫人李戎子女士笑说:“还难得糊涂,你几时清楚过?”遂去“难得”二字,而名曰“糊涂斋”;此乃“糊涂斋史学论稿”书名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