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改变的乡村和一支老兵放映队
2003年,放映队第一次来到兴隆峪村,当时村里人多,一说演电影,还在准备的时候就有不少人围过来,周边屯子的人也来,小小的村委大院里围了一圈又一圈的观众。 2003年开始种大棚之后,当地村庄发生了巨大变化,那种日复一日,依着农耕时节劳作生活的氛围逐渐消失,对村里的种棚大户唐荣贤来说,她很难有时间赶上傍晚六点多的露天电影放映。 老兵们年岁大了,放映机先进了,电影放映带来了更多社会荣誉,锦州东湖公园甚至修建了一个老兵电影放映基地和老兵电影放映队展览馆。 (本文首发于2020年9月17日《南方周末》) -
“佛祖都解决不了的事,怎么能让一个凡人来解决呢?”
松太加小时候住在父亲工作的小学里,时常有人赶着马车来放露天电影,还是小孩的他为了不被大人挡住,就跑到银幕背后躺着,画面上所有人都是倒着的,但是清清楚楚,他是唯一的观众 青年时期,松太加每天沉浸在没有尽头的思考中:宗教与生死、传统文明与现代社会等等命题在他脑子里像一股股拧成结的绳,夜里大脑高度兴奋,头皮发烫,怎么也睡不着 -
【阅读】水流林静是故乡(13)
随着露天电影的逐渐冷落,人们的生活和头脑又像野草蓬勃的湖边湿地一样,重新农事完全占据,直到一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被抱回南江村,那些在孩子们心中消失了的梦想同激情才又再次被点燃了。 -
沉浸在露天电影中的岁月
幼时的我们,总喜欢在村口,在那条蜿蜒曲折的土路尽头,守望着极富童趣却并不确定的惊喜,载着这惊喜的是一辆后座上绑着几个黑色大圆盘的永久牌自行车——镇上电影放映员的专车。 -
【老照片】电影院门前
中国人从未想到,看电影也能拥有如此多样的选择。可就在60多年前,看电影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讲,是件奢侈的事情。解放前,只有在上海等几个大城市有电影院,而且中国的电影市场被美国片子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这种上流社会的消费,将很多普通老百姓拒之门外。 解放后,随着票价的降低和社会地位的平等,人们纷纷涌入电影院,享受看电影的乐趣。即使是条件简陋的露天电影,也常常能带来万人空巷的壮观场面。 改革开放以后,各种题材的电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好莱坞大片卷土重来,让普通老百姓也得以目睹其真容。同时,包括高票价在内的多种因素却也让很多人开始对电影院渐行渐远,以前那种两角钱一张票的简单快乐慢慢走进了记忆的深处。 进入21世纪,一系列 “大片”的宣传无孔不入地冲击人们的眼球。现在的电影院门前,宣传海报令人眼花缭乱。 60年来,中国的电影院门前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变迁图景,而这一切,都定格在了那一张张照片里…… -
60年消逝词典之生活词语
粮票/双蒸饭/忆苦饭/知青/赤脚医生/三转一响 /的确良/毕业分配/小英模/露天电影/文学青年/ BP机 -
姜文:我一直说我是个业余导演
太阳”第二段故事最能唤起中国式记忆:露天电影、红色娘子军、抓流氓。黄秋生被抓了,清白了,上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