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带走,把切尔诺贝利留下
对我而言,寻找和理解切尔诺贝利的旅程,是从白俄罗斯女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著作《切尔诺贝利的悲鸣》开始。这本看起来并无太突出文学性和技巧性的口述,动人之处全在于灾难面前的真实人性和惨痛历史。“我写的是整个轮回”
阿列克谢耶维奇点了一杯绿茶。水添得挺满,她把滤茶器从玻璃杯子里往外拿,不确定该放在哪儿,又搁回去,热水从杯口溢出来流到桌上。她有点慌张,不好意思地笑了。这种时刻让人很难把她跟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个概念联系起来。我所熟悉的阿列克谢耶维奇
如今,阿列克谢耶维奇已经68岁,容颜虽改,但思想依旧,头脑如27年前一样清晰。我借为她做现场翻译的机会,见缝插针地与她叙旧谈天。阿列克谢耶维奇和当代俄语文学
苏联解体以后,俄语文学处于比较低迷的状态。“什么样的作家都有,有的非常渴望出名,也有的在默默创作。但最低迷的时期已经过去了。”“不是给任何旁人的鼓励, 只是给阿列克谢耶维奇”
“瑞典学院是一只鸟,飞翔在全球文学风景之上,寻找不可或缺的创新之声,不论类型、国别和政治色彩。我们在这里或是那里落地。”一个记者凭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像加西亚•马尔克斯和海明威等诺奖前辈一样,她也是一位记者,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白俄罗斯女作家获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
1901年颁发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开始至今,一共诞生112位获奖者,其中14位为女性。在S.A.阿列克谢耶维奇之前,上一位获奖的女性是2013年的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