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杂志一篇读者来信,为何成了大学口中“零的突破”?
钱锺书小说《围城》里虚构了一个“三闾大学历史系主任韩学愈”的人物,此君在应聘教职时自称“著作散见美国《史学杂志》《星期六文学评论》等大刊物”,引得校长高松年“不由自主地另眼相看”,因为“在外国大刊物上发表作品,这非有真才实学不可”。然而事实是,韩学愈的作品发表在《星期六文学评论》的人事广告栏与《史学杂志》的通信栏,内容是让人捧腹的自荐学术助理与索取过刊。以此观之,这起“学术乌龙”也堪称“当代韩学愈”了。范旭仑 | 钱锺书在小说里
一向只知道钱锺书“利用小说”以恣其文战,不成想钱锺书也曾身遭反戈之击、入瓮之请。钱锺书自嘲“枯蜗”
钱锺书给汪荣祖的信算是调侃,总之,“蝟”“蜗”钱先生不会混淆。刘永翔 | 钱锺书先生自称学者辨
千万不要以为钱公自称文人是自谦自贱,恰恰相反,他是以身为文人自豪自傲的。而对于学者,他却怀有深深的偏见。蒋寅 | 项目就那么重要吗?
你想,一个学术运作的程序,从开始就造成不必要的严酷竞争,给学者带来压力山大的内卷,让年轻学人无法以宽松的心态去作研究;整个施行过程又不能遵循学术研究的规律和要求来完成,那么最终还能有什么可期待的良性结果呢?宋希於 | 钱锺书“三妻四妾”的流言是怎样诞生的?
平心而论,徐訏晚年作文,本来还是想追随新闻,给海外读者分享一下他所知的国内百废待兴后旧友的情况。闹出乌龙,自非其本愿。王培军 | 跋阎若璩“看梳头”诗
后来明清的诗人、词人用这句诗的,也不知有多少,其原因,无非是因为它写得美,“人同此心、心同此赏”了。钱锺书与沈从文笔战始末
钱锺书看破了沈从文草根出身的自卑心理,又不相信沈从文曲折丰富的传奇履历,故屡屡下笔调侃“乡下人”。1946年诞生的《猫》,成为钱锺书最后一部讽刺沈从文的作品。谢泳:钱锺书陈寅恪曾有书信往来
据此可判断,陈寅恪问候钱锺书并非突然,他们之间早有书信往来,可惜下落不明,如通信尚存世间,将来披露,或可印证两名伟大学者特殊时期的友谊。范旭仑 | 《围城》里的方鸿渐与绳武堂前的钱锺汉
尽管几分“取材于”钱锺汉,但好比“弟子之青出者背其师”,方鸿渐实未尝“狂妄自大,爱自吹自唱”,钱锺汉当然无由“自认为方鸿渐”,光自觉像方鸿渐“全无用处”那一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