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鲟重现野外?关于野外灭绝的两个误区
“野外灭绝是说长江鲟在自然界没有自然繁殖了,并不是说野外没有长江鲟。”根据IUCN的定义,野外灭绝有严格定义。专家推断,这次发现的长江鲟是“一尾人工养殖的长江鲟”。 放流后的长江鲟单纯能在长江中生存并不意味着种族重建成功。重建长江鲟自然种群最主要的办法就是大规模的人工繁殖和增殖放流,但是从目前来看,“长江鲟在野外还没有建立稳定的野外种群”。 -
作别白鲟:苦追十九载,难逃悲剧;水生物种,频亮红灯
农业农村部长江办答复南方周末记者称,长江鲟和中华鲟等物种濒危程度加剧,说明栖息地功能受损等影响因素仍未消除,长江珍稀水生生物保护形势仍不容乐观,水生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仍需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如果重新发现灭绝物种,或人工繁育和放生重新建立了野外种群,并且有相应证据,IUCN红色目录级别就会随之调整。不过令人惋惜的是,对白鲟进行人工繁育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我们一直在做技术储备,期盼哪一天它回来了、出来了,我们能帮助恢复种群。” (本文首发于2022年7月28日《南方周末》) -
江豚“搬家”水族馆之争:即便人工繁育成功,能否实现野化?
农业农村部长江办资源环保处处长娄巍立介绍,将江豚迁往水族馆的另一项主要目的是研究人工繁育技术。他同时强调,“人工繁育只是系统保护工程中的局部。”讨论人工繁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换言之,“多条腿走路”。 “在国际上还没有水族馆人工饲养的鲸豚野化成功的案例。”Barbara Taylor回复称,对于所有被圈养拯救的动物而言,野化都困难重重,在人类正学习如何训练人工繁育后代的野化技能时,许多动物的野外种群同时也已灭绝。“长江江豚的野化过程可能更加棘手,因为它们生活在水下,人类的感官难以在它们的世界发挥作用。” -
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1年迎大改,1/3新增种类为兰科,珙桐、红豆杉属降级
据南方周末记者统计,新增名录中,最多为兰科,高达104种,占1/3,这将部分弥补此前兰花监管的空白。也有学者提出,这仅是中国兰科总种数的二十分之一,力度还不够。 名录剔除的植物中,有的因人工栽培成熟、栽培量大、灭绝风险小或野外分布广、数量大、灭绝风险小,且栽培与野生种群无法区分的,不列入或谨慎列入,如樟树、喜树、任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