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苍山下,洱海边:追忆华中大学的似水年华
烽火连绵而弦歌不绝,到1939年底,日占区的高校,除十四所留在原地外,十七所被迫关闭,二十五所到租界或香港避难,另有五十二所迁到内地——五十二所中,就有华中大学。但是,如果站在历史的高度看,不幸又是幸运——他们的内迁之地,诸如华大的喜洲,浙大的湄潭,同济的李庄,它们是幸运的。 历史上,内地对滇西的文化输血事件,最重要的有两起:一是杨慎发配保山。一是华中大学西迁。 -
地球之船,新墨西哥州的诺亚方舟?
近年来,随着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全球气候变化频繁,越来越多的“生存主义者”横空出世,他们开始为不可预知的灾难做准备。硅谷的富豪们热衷于把冷战时期的地下建筑改造成末日掩体,但这往往耗资巨大。作为纽约、旧金山这些大城市中产阶级的想法则是,不如在新墨西哥荒野建造避难屋。 谁曾料到,新墨西哥的沙漠曾经忙于进行核武器测试,现在这里又成为人们躲避大灾难(包括核灾难)的避世天堂? -
04:13
瑞丽江两岸:缅北战火与避难逃生
缅甸“10·27行动”逐渐蔓延至缅甸掸邦木姐镇外围。在与木姐一河之隔的云南省瑞丽市,许多居民经常能听到对岸的“炮声”。 自缅北军事冲突爆发以来,云南瑞丽的街头除了一些正常往来的边民外,也多了一些来瑞丽暂时躲避战乱的缅甸人。 -
“杜苏芮”登陆福建:抗击台风的24小时
马垅社区工作人员巡逻时,在路边“捡了几个人”。当时,厦门市已经发布“三停一休”动员令。“路边没有地方去的群众,我们都会安排来社区的避难点。” 杨莉不得已在酒店续住了两晚。27日当晚,酒店大门就上了锁,并用一张长桌抵住门,严禁房客外出。随之而来的是,酒店餐费涨了十几元。 王林岩心疼门前那棵被狂风连根拔起的树,这是村里最年久的树,已有一百多年树龄了。这也不是古树第一次被吹倒,上一次是在2016年9月的一场台风里。 王健家两个鸡舍的铁皮盖被大风刮走了,有三百多只鸡受到了惊吓,逃到了山里。他打算等雨小点,带几个人去山上找鸡。 一处对外开放的商场工作人员说:“昨晚陆陆续续有十多位市民去到我们开放的影城躲避暴风雨,过夜的大概有8个人。我们也有提供水果跟面包,以及饮用水。” -
移民成棋子:共和党暗度陈仓送“惊喜”,民主党釜底抽薪打官司
“当共和党人特朗普担任总统时,华盛顿特区和纽约州有人捶胸顿足说,他们有多么想成为移民的避难所。可是,当边境城镇每天都疲于应对的一小部分移民被带到他们的家门口时,他们就瞬间暴跳如雷了。” 美国的移民限制政策舍本逐末,并引发多起人道主义灾难。两百年来,美国一直不愿放弃“门罗主义”的衣钵,多次制裁古巴、委内瑞拉等“不服从的国家”,导致其与拉美国家陷入“控制与反控制”的结构性矛盾。 -
俄乌争端,超50万乌克兰人他国避难
如果局势进一步失控、恶化,乌克兰难民人数可能多达500万人。 -
记一位女同事的斯多亚人生
安说的一句话像刻在我的记忆中一样牢固。当时,我问她:“你觉得写作最重要的是什么?”她说:“是用语言准确地保存事实,用文字为事实建一个避难所。” (本文首发于2022年1月13日《南方周末》) -
暴雨成灾时,她将酒店变成避难所丨抉择2021
孟晓钰,郑州市二七区一家商务酒店的店长。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那一夜,有的酒店趁机抬高价格,遭到舆论谴责,而她打开酒店大门,迎接每一位前来避难的陌生人。灾后断水断电的许多天里,这里成了辅警、京广路隧道维修工人和周边居民的避难所。 (本文首发于2021年12月30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抉择) -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习近平这样鼓励青少年
-
疫中寻书: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核实身份、全身消毒后,患者才能进入方舱医院。在这个严格防护的空间里,他们暂时放下工作和琐事,有了大把闲散时间。有的患者在医院里看电影、跳广场舞、打太极拳,还有许多人按下床头的阅读灯,捧起了书。